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责任重大

2004/7/8 10:15:07 来源:成都晚报

       从现在行情分析,食品添加剂行业被誉为食品生产的“源头行业”,其卫生与安全决定了最终食品产品的安全。没有食品添加剂的安全就没有食品安全。如果长期食用假冒添加剂,其危害比臭名昭著的“毒奶粉”还大。因此,建立持续有效的打假机制,把假冒伪劣食品添加剂清除出食品市场,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首要任务。

  碳酸氢钠就是俗称的小苏打,而自贡鸿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纯碱、烧碱、合成小苏打的生产基地,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多年来产品享誉全国。这些恰恰也是造假者看中的“名头”。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厂家挺身而出,奋起反击假冒者,说明了企业品牌效应已经深入人心,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假冒背后的诸多问题。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对造假金额达10万元以上的造假者可移交公安部门,但许多企业在取证时却十分困难,许多造假者也吃透了这一条,在一次销售假货时绝对不超过10万元。如果造假金额数值不够移交公安部门,工商部门仅仅只有行政处罚的权力,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以罚代法,无形中在心理和物质上为造假者下一次造假提供了可能。但是从这个案例报道的违法产品的产值来看,显然已经超过了10万元。

  对打击假冒者的处罚力度看,许多深受假货困扰的化工行业一直呼吁要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因为造假者“死灰复燃”的几率极高。从国外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对造假者都是严惩不贷。比如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对于造假的企业主,一经发现除处罚外,还特别规定其终生不得从事商业活动。这种严厉的惩罚,在很大程度上对造假者产生了空前的震慑力。

  显然,要建立长效的工业产品打假机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目前的情况下,执法部门、生产企业、相关媒体、消费者要联合起来,共同组成一张综合“防护网”,让制假售假者无处藏匿,更为关键的是,要让他们失去“东山再起”的能力,还食品化工行业一片净土。笔者以为,国家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保护知名品牌,加大对制假造假者的惩罚力度,让造假者无处藏身。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