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功能饮料在2004年里撒点野

2005/1/13 11:36:28 来源:新快报

像个野孩子,功能饮料在2004年里“劲跑”、“尖叫”,张狂得似欲“激活”、颠覆整个中国饮料市场。

相比之下,碳酸饮料、水、茶饮料和果汁大都显得循规蹈矩,温情脉脉。

这是2004年饮料市场的流行色。在保守主义渐失市场的饮料世界,这种另类的“脉动”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新鲜的空气。

功能饮料销量翻番

    2003年3月,乐百氏凭借“脉动”引爆功能饮料市场,一举打破“红牛”一枝独秀的格局,不仅在危难时刻挽救了公司下滑的趋势,而且大赚特赚了一把。看红了眼的各路饮料巨头自然不甘落后,纷纷削尖了脑袋扎向功能饮料这块沃土。

    于是,功能饮料大战不可避免地在2004年爆发了。去年2月,娃哈哈的“激活”面世;3月初,汇源推出“他+她-”营养素水,以“饮料分男女”的概念终于引发强震;6月,康师傅在养生堂的“尖叫”声中开始“劲跑”;与此同时,在王老吉高呼“不上火”的时候,“小洋人”在华北掀起了腹地割据……

    同时,功能饮料的成绩也并不比他们张狂的名字逊色。据业内人士估计,2004年全年脉动以7亿左右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而“劲跑”、“激活”的市场份额也在3亿左右,至此功能饮料行业已经形成鼎足之势。

    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秘书长赵亚利介绍,随着上市品种不断增加,销售迅速增长,去年功能饮料销售总额从前年的15亿元猛增至30亿元。同时有中央电视台人士透露,在所有饮料中,功能饮料的电视广告投放量增长最快。去年上半年投放央视的功能饮料品牌有18个,超过去年同期的3倍以上。

部分商家夸大宣传

但是,功能饮料的高歌猛进,难以掩饰行业标准的缺位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去年功能饮料的火爆与商家的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有很大关系。有些厂家甚至把功能饮料夸大地说成保健品、“神水”,有意拔高产品功效。

    前不久,北京市消协向社会发布了消费警示,提醒市民不能用喝饮料代替饮水,而且不少功能饮料的宣传有夸大、误导嫌疑,消费者最好谨慎购买,并要注意查看产品说明。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功能饮料行业标准缺位,市场产品良莠不齐是造成宣传夸大、充满误导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功能性饮料有别于普通饮料,只适合特定人群或只应在特定条件下饮用,目前各种功能性饮料都没有明确标注适合人群,因此在选择时一定要慎重,要根据个人特点、身体状况而定。比如,佳得乐属于电解质饮料是一种运动型饮料,对于肾脏和排泄不好的消费者并没有好处。而一些功能饮料中含有咖啡因等刺激中枢神经的成分,对于儿童来讲就应该慎用。

行业标准有望出台

什么是功能饮料?业内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廖晓军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中国软饮料分类标准》对功能性饮料的定义,功能饮料是指通过调整饮料中天然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饮品,主要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三类。今年国家把功能饮料划入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监管,目前并没有相关功能饮料的法规出台。对于运动饮料、能量饮料、营养素饮料等功能性饮料的确切含义,至今也没有科学的定义和管制。

目前,功能饮料行业标准缺位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专家预测,一部能适应产业发展的功能饮料行业标准也即将出台。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