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别让食品准入制成安全“漏斗”

2005/3/29 9:36:45 来源:中国饭网
    沈阳市又对28类食品实施准入制。至此,该市涉及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食品基本进入了市场准入制的检查范围中。

    据报道,全国各地像沈阳一样,基本上都建立了食品准入制度。按理说,有了这道安全屏障,消费者再不用担心购买到危害健康的不合格食品了。然而眼前的事实却不乐观。 

    北京市在2002年3月就出台了流通领域的食品准入管理制度,统一了流通领域食品准入的质量标准。规定在本市销售的食品必须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但在去年国庆节前夕,北京市质量监督局对饼干、液体乳制品、熟肉制品三类食品进行的监督抽查结果表明,熟肉制品合格率只有七成,饼干菌落总数超标,乳制品防腐剂含量超标。这个“安全屏障”成了安全“漏斗”。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本是质检、工商等部门的本职,现在却完全搞反了———相关职能部门一股脑儿都交给了消费者,只是发个公告,当当“判官”,要消费者提高警惕,注意辨别,切莫上当受骗,或是鼓励消费者举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要知道,消费者既不是识假专家,也没有鉴别产品真假的仪器。这不是难为消费者吗?

    我国早就制定了《食品卫生法》,食品加工的每一道工序都应有质检员,为什么还会有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呢?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的法律、制度形同虚设,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要想使经济健康发展,就必须严格执法。另外,要将那些不作为的“公仆”清出队伍;同时,也要为行政执法队伍设置一道“安全屏障”,全面提高执法能力。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