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四川白酒迈出专业化集群化步伐(一)

2006/6/2 11:24:24 来源:中国西部网

    被誉为中国“白酒波尔多”的四川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日前在泸州市黄舣镇举行了盛大奠基典礼,标志着这一四川“工业强省”重点项目正式全面启动。

    四川省副省长杨志文在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奠基仪式上讲话,对该园区发展模式予以肯定。

    “一年喝倒一个牌子”的尴尬

    据统计,虽然经过多年市场优胜劣汰,白酒龙头企业五粮液集团2003年已达到16.6万吨产量,而当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总产量331万吨左右,表明绝大多数产量来自中小企业。“多、小、弱、乱”是中国白酒产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难题。在各行业市场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专业程度越来越高的大形势下,白酒“OEM”(授权贴牌生产)将成为中小白酒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按照传统的酒厂经营模式,多数中小企业是兼营产、供、销的“小而全”模式。四川泸州老窖集团总经理张良认为,这种模式对年产万吨以上的大企业或名牌企业是经济适用的,而对多数中小企业是不经济的。这种不经济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资源浪费,由于中小白酒企业存在的“小而全”,而白酒生产周期较长,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快速变化,造成生产能力不饱合或者过饱和,对经济资源利用造成不良影响;二是品牌乏力,由于“小而全”所带来的专业技术水平、质量保障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的不足而造成品牌乏力,造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后劲;三是流通混乱,市场治理成本较高;四是企业经营管理费用剧增,白酒产业发展到今天,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各种市场推广费用层出不穷,中小企业难以应付;五是经营链条拉长,从原料的购进、到成品酒的生产和销售,整个资金链条越来越长,财务成本不断上涨,赢利能力不断下降。由于市场范围小、发展能力弱,中小白酒品牌的生命周期普遍比较短,一些县市“每年喝倒一个白酒牌子”。

    不仅如此,中小白酒企业还面临“外患”:第一,税赋税重。由于国家实行从量和从价计税,使得生产价位较低的中小白酒企业税赋普遍较重;第二,竞争加剧。近几年,酒精度较低的黄酒快速增长,洋酒随着中国加入WTO关税不断下降,传统白酒自身又存在“低品质、高包装”等问题,正在远离自己的消费群体。

    由于上述原因,中小型白酒企业普遍表现出经济效益不佳。一些中小企业为了求得利润,不惜仿冒、造假、偷逃税金等,进一步加剧了白酒市场的混乱和无序化,恶化了白酒行业的发展环境。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这个市各区县大量中小酒厂星罗棋布,各自为政,不仅不能形成合力,而且经常恶性竞争,甚至仿冒名优产品,对泸州老窖、郎酒等当地知名白酒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分工提高效率,效率产生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OEM”走入了人们的视野。“OEM”也称“授权贴牌生产”,是一种产销分离,通过合同关系将品牌商、生产商、销售商进行联合的有效形式,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枢纽。随着社会生产专业化分工的发展,“OEM”正在成为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式,被应用于各个行业。欧洲1998年“OEM”生产贸易达到3500亿欧元,台湾目前已成为全球PC机最大的“OEM”园区,美国耐克公司是全世界“OEM”的成功典范。

    但是,由于白酒是一种特殊商品,其品牌的无形价值往往和原产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贴牌”往往被消费者等同于“仿冒”,很多酒厂十分避讳“OEM”方式。其实,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指挥下,目前我国白酒市场已经大量存在贴牌生产现象。据业内人士估计,仅四川各地的中小酒厂,每年就为全国各地白酒厂家提供基础原酒20万吨以上,其中泸州市每年输出基础酒在5万吨以上。

    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张胜明认为,从长远发展来看,国内除少数大型名酒企业外,多数中小白酒企业将走这条道路。“OEM”对于品牌商而言,可以节省上千万元的建厂资金;可以节省在酿酒科技研究和生产人才培养方面的巨额支出;可以克服由于地理、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和人才的限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购买到理想的产品,节约大量的原酒及包装物的运输费用。对于生产商而言,好处也是明显的,一是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对于稳定的销售渠道,二是不必为开拓市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是可以从品牌商学习市场营销和品牌运作的经验,四是由于合同的制约,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 (田刚)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