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注水西瓜”传言重创羊城瓜市 瓜农瓜商强烈呼吁加强监管

2006/8/6 11:07:35 来源:南方日报

  “注水西瓜”事件不仅引发原产地海南、河南等省份的西瓜大滞销,在这起事件发生地———广州,同样引发一场“卖西瓜比卖老鼠药还难”的尴尬局面。

  5日,巡城发现,无论是在集中批发西瓜的天平架水果批发市场、运城果品市场、江南蔬果批发市场等市场,还是在各大型超市、肉菜市场,均未见到“注水西瓜”的踪影。但记者发现,针对水果质量的监管,广州的确还存在一些漏洞与空白。

  批发市场:

  传言造成西瓜滞销

  记者询问了果农和销售人员是否听过“注水西瓜”的事,绝大部分的人表示听到了这样的传言,并对此表示愤怒,纷纷说“注水西瓜”可能性极小,但却对西瓜销量造成较大影响。一位瓜商告诉记者,传言出来之前,他每天能卖近60 00公斤,现在1000公斤都不到。

  记者调查羊城几大水果批发市场发现,目前产自海南的黑美人在0.5-0.7元/斤,而产自湖南、河南的价格则更低。“我进货价0.7元/斤,现在卖到0.4元都没人要。”在天平架拥有四个西瓜档口的邱老板向记者诉苦。

  瓜农:

  损失最少10几万元

  “我今年种了100多亩西瓜,每亩最少亏500元!”呆在批发市场的海南瓜农周先生称。再加上滞销导致西瓜烂掉,他今年最少要亏本10多万元。

  一个西瓜商向记者透露,今年夏季台风使得低洼地积水,导致西瓜含水量很重,西瓜的甜味比较淡,“根本不是注水导致瓜味淡”。

  记者致电海南省临高县老家询问,当地的西瓜价格都极低,一般一公斤的零售价在0.2—0.3元左右,而且由于经常下雨,西瓜都卖不出去。“望过去西瓜比西瓜叶还要多!”当地果农告诉记者。

  市场监管:

  西瓜检测留有空白

  在对几大市场巡查的过程中,记者几乎未见水果检测点。一些西瓜商向记者表示,他们看西瓜主要通过“眼睛与手感”,并没有通过任何仪器进行检测。曾经是南源水果批发市场总经理邓先生坦言,目前广州对于蔬菜、肉类的监管相对比较严格,但水果的监管相对比较薄弱。

  “目前广州对于水果的检测,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比较小。”

  昨日,广州市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有关人士向记者坦言。该中心一般会从市场上对北方的苹果、梨等品种进行抽检。对西瓜,几乎没什么检测。

  水果检测是保证水果新鲜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对此瓜农和瓜商都强烈呼吁,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保真打伪,并在市场出现混乱的时候,及时公布权威信息,引导市民,保证果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事件回放

  省委书记出面促销西瓜

  传言堵住输港通路让瓜农损失惨重

  广州市场曝出“注水西瓜”的传闻,海南、开封两地的瓜农面临血本无归的窘境,这场“蝴蝶效应”使得2006年的夏天在瓜市的浮沉中显得不同寻常。近日,国家质检总局正面回应“注水西瓜”事件:今年1-7月受理供港西瓜报检1042批1.16万吨,均经检验检疫未发现西瓜被注射红药水的异常情况(见本报昨日01版报道)。至此,输港西瓜终被验明清白之身。

  7月19日,广州某报以《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为题,称接到相关投诉,有市民买到注水西瓜,“瓜相不错,切开汁液也很‘丰富’,但一吃却寡然无味,有些甚至有股酸馊味,他们怀疑西瓜被注入了水。”该报道表示,市场方面回应,的确有不良瓜贩给西瓜注水,甚至红色素。

  “注水西瓜”的消息出街后,香港文汇报等媒体纷纷转载,造成香港市民恐慌。当天香港大小超市的西瓜鲜有市民问津,在香港占有较大份额的开封、海南等地西瓜被殃及,在上市火热时节遭遇“寒流”。据《东方今报》报道,开封市场上的西瓜价格应声下跌,由先前的0.64元/公斤滑落至0.44元/公斤;而海南西瓜的价格从每斤0.9元左右跳水似地暴跌至0.3元左右,海南瓜农的损失约在亿元左右。7月20日之前,开封市西瓜批发大市场每天专供香港的西瓜都在600吨以上,转眼之间“一连五六天,没有往香港发一车货”。

  “注水西瓜”事件对开封影响趋于严重。8月2日下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亲赴开封促销西瓜,为“汴梁西瓜”正名。8月2日晚9时整,开封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8月1日抽检西瓜的检测结果:开封西瓜符合无公害标准,质量安全可靠,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受“注水西瓜”事件影响最大的两大西瓜产地,相继验证了自己的“清白”,被“赔本阴影”笼罩数日的瓜农们松了一口气。

  瓜农瓜商澄清

  西瓜注水很快烂掉不可能做这种傻事

  瓜农称今年西瓜“酸馊多汁”多因雨水过多“吃水过饱”

  在天平架水果批发市场,一位已经从事西瓜产销一条线的周先生,一听到记者提出“注水西瓜”的话题时,立马生气地说:“我卖西瓜已经20多年了,从来就没听说往西瓜里注水!”周先生称,西瓜不要说专门注水,上面有一丁点裂缝不超过两天就会烂掉。

  “果农或果商往西瓜注水,等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黄邦海称。从技术的角度,如果往西瓜里注入红药水等之类的化学物品,极少在很短的时间渗入西瓜瓤。西瓜一打开,肯定红药水先溢出来,很容易辨别。其次,从经济的角度,假设果农或果商为了卖个好价钱而注了红药水,他必须要承担“注水西瓜当天卖不出去就烂掉”的严重后果,一旦成批西瓜都烂掉了,损失更惨重。

  一位卖瓜10多年的档主称,今年西瓜“酸馊多汁”,有可能是受过多雨水影响,出现“吃水过饱”的症状。一些果农也向记者反映,有时连日下雨,一些西瓜吸水过多,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一切开里头就会流出大量“红水”,感觉像流“红墨水”一样,的确有点恐怖,但这是自然现象,并非人为原因。

  专家观点

  食品安全“病例”需要“名医联诊”

  省食协会长杨冠丰:食品安全报道最易引起恐慌,应保持客观全面

  在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中,媒体究竟该持如何的态度?昨日,记者与省食文化协会会长杨冠丰就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及相关报道进行了深入探讨。杨会长表示,对食品安全“病例”需要进行“名医联诊”,而媒体正是其中关键一环。

  媒体监督是件好事

  但应保证客观可靠

  记者:就媒体在近年食品安全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您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呢?

  杨: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曝光明显增多,这是好事,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这次事件以偏概全,没有进行事实跟踪,没有执法部门报告的报道,结果带来了国内西瓜价格的下滑,以及外销西瓜的遭拒。如果最初的报道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情况,这些损失都是可以避免的。

  民以食为天,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最容易引发消费者恐慌。该类报道落笔之前,记者应该对新闻来源的可靠性、数据的科学性以及事件的影响力做一个全面的衡量。如此一来,“西瓜注水”事件便不会出街,也不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了。

  应以权威部门监测为准

  以“量”为准不夸大其词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把好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可靠性与科学性两个关口呢?

  杨:最近《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第8稿有一项建议:有关食品指标的检测必须由执法部门来进行,其他个人和组织不得随意进行检测及公布。我认为这一条可以为报道的可靠性提供帮助。举例来说,食品检测中的微生物检测就不具备可重复性,一些不规范检测的数据公布出来对整个行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其次,谈食品安全问题不能脱离一个量的标准,“量”就指的是科学性。如去年的“广东凉果被逐出京城”问题,一度将二氧化硫妖魔化了。最后研究却发现天然食品中二氧化硫是必然存在的。

  政府专家消费者

  与媒体分工负责

  记者:能否请您简析一下您所提出的“名医联诊”的运行模式?

  杨:所谓“名医联诊”是搭建一个让政府、专家、媒体、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病例”沟通探讨的平台。在这之中,各个组成单元发挥各自作用,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省食文化协会将在今年9月发起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主旨就是要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权威部门说法

  省市工商部门天天对市场抽查未发现注水西瓜

  广东及广州市场上是否有注红药水的西瓜?为此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和广州市工商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对市场瓜果的抽查,工商部门几乎天天都要进行,但7月份以来都没有发现注过红药水的西瓜。

  工商部门有关人士还介绍,大商场的西瓜一般检验内容共分8大项,即乐果、辛硫酸、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百菌清、砷、氟、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在检验结论一栏显示出:所检项合格。一般来说超市西瓜质量都安全可靠,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工商部门的负责人还表示,既然出现了这样的传言,他们决定要加强对市场西瓜的监管,尤其是在一些城乡结合部的批发市场,近期广州市还将派出执法人员进行突击检查。

  省农业厅:瓜农不大可能注水

  昨天,农业部门的专家向记者表示,西瓜注水不大可能出现在瓜农环节,因为瓜农要冒极大的风险,因为注水后,瓜的生命体征遭到破坏,会很快烂掉。而西瓜从田头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流通、销售等漫长的环节,在田头注水很可能会使西瓜未到消费者手中就已经腐烂,这样做得不偿失。

  省农业厅市场处的有关人员表示,农业部门主要是管生产环节,如果发现瓜农在地里摘收西瓜时,偷偷给西瓜注药,则农业部门将给予严厉的处分。该人员表示,农业部门将对此事展开调查,如果发现是在田头出了问题,农业部门将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遏止。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供港西瓜均合格

  “内地供港西瓜不存在注水现象,消费者可放心食用。”针对社会上关于西瓜存在注水现象的传言,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日前在网上发布公告,称对深圳供港西瓜进行了突击抽样检测(如上图,李砚伟摄),结果表明一切正常,并未发现注水、红药水、色素的迹象。

  深圳检验检疫局表示,该局于近日对深圳所有供港西瓜加工企业进行了突击巡查和抽样检测,重点检查了其加工场所以及各个角落,并对不同品种、产地的西瓜进行了抽样,未发现任何注水、红药水、色素的迹象。到目前为止,今年所有出口的西瓜均未发现不合格现象。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