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各地动态 > 正文

长葛农民品出生活新味道

2006/8/15 10:10:51 来源:北青网

    建设新农村,农民感悟深。
    在长葛市,面对着农村新的变革机遇,农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加快着自我“角色”的转变,追着撵着“跳入”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生活”。

    “手工活”又累又重
    收入想增要打工

    今年夏天,大赵庄村的王金玲感觉是彻底从农活里解放出来了。
    地头一站,布袋一撑,3亩小麦不到1小时便“场光地净”了。种上了玉米,打了除草剂,追了一次肥,前后一两天便完成了玉米田间管理,净等着收玉米了。而且这些活,王金玲一个人就干完了。

    头几年可没这么轻松。一到麦天,王金玲全家老少齐上阵,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几亩小麦又是割来又是打,一个星期也忙不完。最难受的是玉米地里除草,“一叠三折”地蹲在地里,一棵一棵地剜,一晌还剜不了一亩地,真是累得腰酸腿疼脖子歪。

    当时也有收割机,也有除草剂,为啥不用?掐指一算,一亩地得几十块,顶半袋小麦。舍不得钱呀,只好忍气吞声下苦力了。

    过去的“手工活”现在退居“二线”,原因很简单:丈夫、儿子或做生意或打工,一天几十、几百块;王金玲自己也在本村的一家企业里上班,一月能挣六七百元,一天的工资就能买两三亩地的除草剂。兜里有了钱,再也不愿蹲在日头地里干那些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的“手工活”了。

    背景链接:长葛市近年发展民营经济组织2.68万家(户),规模以上企业23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8家。60万农民在家门口亦工亦农,既无奔波之苦,又得增收之喜,年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898元。

    力气再大不挣钱薄技在身挺轻松

    到了月末,扳起指头,算算当月能挣多少钱,成了杨寨村森茂公司职工田治勇的习惯。

    40岁的田治勇是杨寨村的一名普通农民,眼看着周围群众各显神通忙着挣钱,他也暗暗下劲儿,先在几亩地上下工夫。刨了几年才知道刨不出金块来,便进城寻找“商机”,可又因没有一技之长,当了一名下力的装卸工。虽说每月能挣六七百元,可那是用力气换来的,而且干一天回家躺在床上,累得饭都懒得吃。

    “要是哪一天身体出毛病了,那可咋办?”田治勇停下手中的活计,到市里培训农民工的学校请教,到本村的几家企业里“实习”,今年过完春节,他终于成了本村森茂公司的一名镀锌工。最让他高兴的不仅是每月800元以上的工资,而且镀锌工也比装卸工轻松许多。

    背景链接:长葛市每年接受各种培训的农民达40多万人次,全市360多个行政村,村村都有30~50名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带头人,家家都有“知识型”农民撑门面。知识增长因素已占了农民增收份额的70%以上。

    每天喝奶挺划算

    日常起居蕴“真经”

    周金钟是官亭乡黑董村的一位农民,今年已67岁,可见到他的亲戚朋友们都说他气色好,不显老,像个50来岁的人。

    外人不知,周金钟心里最有数,他的防老秘诀是:天天喝牛奶。

    2002年,村外有一家奶牛场。周金钟听说喝牛奶能提高免疫力,便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掂上空瓶去买奶。一连喝了三四年,喝丢了药片儿,灌奶路上多了几十个“志同道合”的伙伴。

    “生一次病少说也得十来块,自己受罪,又拖累家人。一天一瓶奶才一块钱。花钱少,身体好,干活有力气,哼哼唱唱有精神。高质量的生活其实投入少、效益高,看亏不亏。”这是周金钟和几十个老少伙伴们喝奶喝出的“真经”。

    在周金钟的“引逗”下,村民们从自家的饮食起居、庭院布置到村里的街道修整什么的,那是越来越讲究了。

    背景链接:近两年来,长葛市新建“新合作”农村超市229个,全市360多个行政村,村村建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文化大院,100多个“产业新村”还建有集休闲、娱乐、健身、学习为一体的休闲广场,农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了。②13记者张华君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