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消费者的呼声:谁能“拯救”我们的嘴

2006/8/24 14:11:03 来源:慧聪网

    一方面是老板们所面临的残酷竞争,让他们在选择生存还是守信的时候,放弃了道义;一方面是管理部门的尴尬,9大部门为搞好食品卫生安全付出了大量心血,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老百姓依然吃得不放心。这种情况虽然无奈,却也是必然的结果。如果市场竞争环境不能继续得以净化,如果政府监管不能完全有效到位,“谁能拯救我们的嘴”将依然是让人心忧的话题。

    在过去的许多年,沈强(化名)这位毕业于都江堰某中学的农村小伙子一直离开家乡,在外地打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进行着原始资本的积累。不过,他一直认为打工终不会是长久之计,做老板才是他的终极目标。今年春天来临的时候,沈强怀揣着打工挣来的几万元回到了家乡,在当地的批发市场租了个铺子,卖起了副食。“我想我的店子要比别人生意兴隆,一是要货品全,二是要价格低。”出门见识了几年,沈强有着自己的生意经。不过,做到货品全容易,但要做到价格低,沈强就犯难了,因为,在进低价货品的时候,沈强遇到了他以前所从不知道的情况……

    一毛多钱一支的低价雪糕

    夏天,卖雪糕是所有副食小店的重要经营项目,所以找到价格便宜的雪糕成了小沈的第一目标,但当知道一毛多钱一支的低价雪糕是如何出产时,小沈的心沉了下来……

    “那是7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我第一次去了崇义镇。”小沈说,他找到了熟人所提到的崇义镇飞罗电站旁,问路边一小卖部老板附近哪里有雪糕厂,小卖部老板立即扯开喉咙向屋里大喊:“侯老板,又有生意上门咯”。话音刚落,一名赤裸上身的中年男子走了出来,用警惕的眼睛看着他,大约过了30秒钟才冒出一句:“你是哪里的?怎么知道我这里有雪糕?”小沈赶紧给侯老板递了支烟,“我在批发市场开了个铺子,有朋友在你这里批发过雪糕,觉得价格便宜,所以就过来看看。”听了解释,侯老板放松了警惕,称这几天要货的人太多了,如果要货还得等几天。“那我去你厂里看看嘛,过几天我就来拉。”侯老板斜着的眼睛一亮,将小沈打量了一番后才骑上摩托车向电站方向冲去,走出大约200米后他在一家民房前停了下来。

    “进点雪糕怎么搞得如此神秘?”带着疑惑,小沈被侯老板带进了他家厨房,厨房有一个后门,后门打开后,一条足可以通过一辆汽车的水泥路出现在面前,一直通向几十米外的一条小河。一路上侯老板没有说话,大约走了30米后,一名穿着白色T恤的小伙子拿着两根冰淇淋走了过来,小伙子对着侯老板耳朵悄悄地说了几句话后,侯老板突然转身,拉着小沈又回到了厨房外的客厅里。

    “我是负责人,你们直接给我说吧!你既然在批发市场,应该认识××吧?”白T恤一双眼睛直盯着小沈,话锋突然一转地问。“我不认识你说的那个人,你是啥子意思哦?你以为我们大热天没事做嗦?”小沈感觉有些不对,生气地准备离开。这时,白T恤站起身拉住他,提出可以好好谈谈,但是从其不断试探的语气中,小沈越来越觉得这个雪糕,可能不是一般的雪糕,小沈起身告辞,没有进货。

    两天后的下午,那个白T恤给小沈打来电话,称如果能一次性要1000件以上的货,其价格还可以从7元一件降到6.5元,并且还可以给回扣;白T恤还告诉他,如果真的要货,他就安排工人马上生产,第二天就可以提1000件冰淇淋。这让小沈的好奇劲上来了,决定一探究竟,同时打电话找到了记者。

    得知工人已经在生产后,小沈约记者悄悄赶到侯老板家附近,在一位村民指引下,绕过了侯老板家的厨房,从旁边一条小路找到那家神秘的雪糕厂。原来,在离侯老板家约50米远的河边,还有一处民房,高高的围墙上镶着的两扇红色铁皮大门紧闭着,透过门缝,看见里面正是一番忙碌景象,七八名没有穿戴任何工作服的妇女正忙着搬运雪糕。

    记者和小沈佯装进货进入厂房,幸好侯老板和白T恤都不在。刚进车间,一股刺鼻的臭味就扑鼻而来,冷冻槽里装着混色的液体,成群的苍蝇在上空飞舞,堆在旁边的“小矮人”雪糕模具已经锈迹斑斑,冷却池旁边,还放着两盆已经发臭的变质雪糕。“这雪糕已经发臭了,你们还要卖啊?”记者问。“哪个会直接卖嘛,我们还要处理后才出厂……”一名妇女说完不再搭理记者。记者悄悄走上了冷冻池旁的配料室,发现在总共不到十平方米的配料室里,成包的工业柠檬酸和各种香精、食品添加剂堆满了整个房间……冷却池旁边的一个简易冻库里,数百件冰淇淋成品摆放在地上,很多冰淇淋连生产日期也没有。

    当日中午,记者将该雪糕厂的有关情况向都江堰市卫生执法监督所进行反映,都江堰市卫生执法监督所贾所长当即安排执法人员赶到现场突击检查。执法人检查发现,侯老板名叫侯德性,本地人,虽然其雪糕厂办理了相关的经营手续,但其私自更改了工作流程,其整个生产工序和卫生条件都不达标。其消毒设施全是摆设,根本就没有使用,其冻库里的数百件成品冰淇淋,连生产日期也没有……执法人员当场责令该厂停产整顿,将所有库存的雪糕全部查封,并且将其送到疾控中心抽样检查。

    鱼目混珠的“品牌”米

    弄清了低价雪糕的秘密后没几天,小沈又打来电话。这一次,他是要进大米,他听说在成都东郊的五桂桥的粮油市场上,有一些经销商将散装的次品大米分装在印有各个厂家的小袋内冒充“品牌”大米出售……

    7月25日上午9时许,小沈和记者以给单位职工发福利需要选购一批米为由,来到了五桂桥的一家粮油市场。进入市场内,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开满了经销粮油的店铺。家家店门大开,有的店铺干脆把白面和大米搬到了门外。在市场里面还没转上一圈,一家东北大米店铺的小伙子就热情地打招呼:“师兄,要买面粉还是要买大米呢?我这里来看嘛!”“我想看一下大米,如果好就打算买点回去。”小沈边往近走边说。待走近了,小伙子打量着问道:“要多少?是自己买还是给单位买?”“是给单位买,有七河源大米吗?”“没有,我这米也是东北货,不比七河源大米差。再说,市场里根本就没有正宗的七河源大米,要有也是散米装的冒牌货。与其花大价钱买冒牌货,还不如便宜点买我们这米,你看我们这米多好。”小伙子边说边从一个编织袋里抓起一把米,让我们看。“我们每次给职工发,领导定的就是要七河源米。”记者在一旁搭话说。“我这里没有,隔壁的店铺有假的,你想要什么牌子的都有。”小伙子不高兴地说。记者和小沈又走了几家店铺,经销商都说他们目前暂时没敢倒袋(指把别的米装在其他生产商的袋子里),工商机关查得紧得很,抓住一次就要严肃处理,要这种货,过段时间再来看。

    记者和小沈又来到了东门上的某果蔬市场。顺着市场往里走,在东侧一家临时搭建的门市前看到,桌子上摆着几袋大米和白面,仔细看了一下,袋上写着“东北大米”,产地是虎林市。老板见人来,问道:“师傅,要买大米哇?”“是啊!你们这里有没有七河源米呢?”“七河源的米?”老板拉长了声音说:“现在没有。”然后又追问了一句:“要多少?”“大约150袋,每袋10公斤的,有没有吗?”“你什么时候要?”“10号左右,你们卖的多少钱一袋?”“30块钱。”“30块钱就能买到10公斤包装的七河源大米吗?那还是算有点便宜嘛!据我了解,现在这种米在超市都卖到了快40块了得嘛!”小沈显出吃惊的样子。“说你是外行吧,看得出你来我们这里买米,还不是为了利润,说句老实话,现在如果没有利润谁给干?你也是为了捞点油水才来我们这里买米,要不然你早就到超市买了!”“那个米质量怎么样?”“咱们明人不说暗话,米虽然不是七河源厂家的,但是肯定不错,我今年走了30多个车皮了,都是单位大量要的。”“能不能再便宜一点呢?”记者问。“我们这基本是微利了,要不你买编织袋,我们给你装米。”“怎么买编织袋?”“你想要哪个厂家的,就买哪个厂家的,我们负责给你装米。”

    记者按照老板的指点,继续往前走,果然没走多远,就有一家卖大米的店铺。见记者看大米,一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笑着问记者:“要买米?”“我想要的米,你这里可能没有。”记者故意说。“要什么米?”“七河源的。”“要多少?”“多啊!一百多袋。”“有。”“能让我看看吗?”说着,小伙子就把小沈和记者领进了内屋,敏捷地上了双层床的上铺,抽出了一个样袋给人看。上面写着七河源大米,小伙子说:“现在七河源的只有5公斤的包装袋了。你要10公斤的就得再等几天。”“那米呢?”小沈问。“米给你装香米,一公斤一块八。”“那我还想要点其他品牌的。能不能装?”“能,什么牌子的都能装。”“那你卖不卖袋子?”“袋子一个两块钱。”“不是说七毛钱一个吗?”“涨价了。”“有没有盘锦的袋子呢?”“有,什么袋子也有。”“那盘锦袋里装的是什么米?”“都是好米呀。你这人是怎么回事,没买过米嗦?哪个不是这样整的?反正你要什么米,就给你装什么米。”说着便白了记者一眼。

    记者恍然大悟,这里真的是什么“品牌”的米都有。

    为老板牟取暴利的问题清油

    7月30日,记者的稿子快要完成的时候,一位曾做过油条生意的小贩给记者打来电话,透露了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又一惊人内幕:“街头的油炸品是用回收来的问题清油炸的……”。记者随后在双流、龙泉等地的一些农贸市场暗访发现,用问题清油炸食品已成为一些食品加工点牟取暴利的又一途径……

    8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双流彭镇一农贸市场,这里一共有三四家炸油条店。记者来到一家油条摊前,年轻的女摊主很是热情,主动与记者打招呼。当记者问及问题清油的事,摊主告诉记者:“对面那家就是用的问题清油,几个月也不换一次”,并低声向记者透露,问题毒油是从金牛区洞子口那边弄过来的。

    当日下午,记者来到洞子口的陆家村,在这里记者看到,周围到处都是一些低矮的窝棚。

    记者问一名40多岁的妇女,“你们这里有没有做油的?”妇女指了指山坡下的一排房子说,“很多,那边有一家是本地规模最大的。”随后,记者来到该妇女所说的房子前,一位30多岁的瘦小精明的男子探出头冷冷地问,“干什么?”记者佯称是食品店的,想搞点油。那男子把记者领进屋,从一张破床底拉出一个黑桶说:“买油到我这儿,算你找对地方了。”说完,该男子拧开桶盖,里面是凝固的黄乎乎的油,发出一股刺鼻的怪味。

    “你的油是从哪里搞来的?”记者问。“油是从食品厂和酒店搞的。如果你订货多的话,两元钱一公斤。我这里每个月最少也能收2000公斤,比其他家的都多,质量也好,炸出的东西和好油炸的一样,根本看不出来。好多油炸店都用我的货,血站旁边的油条店刚来拿了油。从我这里拿的油用完后我还可以回收。”对方颇为得意地说道。

    在另一间房子里,记者见到一妇女正用一口小锅熬废油,她先把废油倒进锅里,加温化开后把乌黑的渣子滤出来,再把油装进桶里。最后,当记者表示要货时,该男子说:“这批货是别人订的。你要的话,两天后再过来拿。”

    而想买问题清油也很容易。8月17日下午,在石油路一家酒店,当记者问,“卖不卖废油?”老板说:“我们这里的油都有固定的人来收购,你可以到别的酒店看看。”在人民南路附近一家大酒店,当记者说明来意后,酒店老板说:“没问题,我们这里每月可以提供100公斤。”

    8月3日下午5时许,记者再次来到问题清油加工点,院里停放着一辆白色的福田小卡,两名男子正在和老板谈条件。见记者来到,两名男子警惕地问:“干什么的?”老板忙说:“不要紧,也是拿货的。”经过几次交涉,双方终于交易成功,对方一下子要了750公斤问题清油。

    等这辆车出门后,记者乘出租车一路跟踪。似乎是发现记者跟踪,福田小卡一路狂奔。由于福田小卡车速太快,记者只好放弃目标。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在一些农贸市场,一些油炸店还大量使用烤鸭店提供的所谓“鸭油”。据了解,所谓“鸭油”就是一些烤鸭店在用碳火烘烤加工鸭子时,烤鸭身上渗出的油,据卫生部门人士介绍,这种油同样不能食用。

    谁能拯救我们的嘴?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近几年的食品市场,带给消费者太多的担心。万般无奈之下,有消费者喊出了‘食以安全为天’的口号。”当记者在四川省卫生厅采访时,有关人士发出这样的感叹……

    据介绍,目前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部门多达9个:卫生、工商、农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粮食、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教育、质监。应该说,这些部门为控制各类大型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净化食品市场还是付出了大量心血,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老百姓依然感觉吃得不放心。其实,政府部门同样提心吊胆。“每到重大节假日,在外聚餐的人特别多,我就睡不着觉,生怕哪家酒店出集体中毒事故。”这种人士说。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首先是因为少数经营者受利益驱动,生产、销售问题食品;其次,食品安全工作涉及种养源头、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链条长、范围广、监管难度大;第三,食品消费场所硬件条件缺乏。据去年对全省6467所中小学校进行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有4462所学校食堂基本不具备提供饮食就餐的条件;第四,部分食品标准存在争议,为有毒食品开了方便之门。

    食品领域存在诸多问题,而政府监管方面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并不能完全监管到位。法律法规不配套,是食品安全执法的首要障碍。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则削弱了执法的力度。对于一些效益好的食品企业,多个监管部门重复管理,增加了企业负担;而对群众反映的食品安全难点问题,很多部门又互相推诿。

    此外,部分场所执法受行政干预过多。一些地方对开发区、旅游区等特殊场所出台“保护”政策,限制执法人员执法。监管队伍人员严重不足、经费短缺也是执法不能完全到位的重要原因。四川省农业厅、卫生厅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建议,应针对上述问题,出台具体措施,加大力度,建立起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链接

    2005年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发布单位:商务部发布时间:2006年2月商务部发布的《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表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以及食品流通领域的交易环境、物流设施、市场管理、检测手段等,都有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农村市场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低。

    该报告是商务部组织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围绕当前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对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商务主管部门、2036家城市市场、1324家农村市场和4507位城乡消费者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调查。

    调查显示:八成消费者认为超市食品安全;组织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成为部分城市食品经销企业的自觉行动;在城市农贸市场中,建立不合格食品处理、商品质量巡查、投诉处理、信息公示等制度的达70%以上,对蔬菜有机磷进行检测的占45.2%,对水产品甲醛进行检测的占33.9%,对面食及豆制品中的吊白块进行检测的占31.01%,对注水肉进行检测的占45.6%,对熟食品亚硝酸盐进行检测的占25.62%;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普遍建立了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制度;绝大部分农民不知禁用农药目录;超市食品安全监控薄弱。

    2005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发布单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时间:2005年11月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05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大约有24%的问题食品集中在鲜肉及肉制品上。同时,43%的人愿意为保障生鲜食品的食品安全多支付费用。

    根据2005年媒体对超市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进行分析发现,消费者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集中在食品腐败变质、有杂物异物、过期商品销售等,其中腐败变质所占的比例最大,为29.6%;而质检部门对于超市进行抽查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各种添加剂含量超标,占到31.7%,标签不符的问题占16.2%。

    从问题食品的主要分类来看,鲜肉及肉制品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4%。“一是可能由于此类商品对温度要求比较高,而且对商品发生问题的时间不易作出判断,容易引发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纠纷;二是此类商品无法直观地对其品质作出准确的判断,如瘦肉精、注水肉等。”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裴亮表示。休闲食品以15%的比例位居第二,其次是乳制品和超市自制食品的问题。

    对消费者的调查显示,90%的中国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非常重要,86%的消费者是因为考虑到食品安全的因素才会到超市或者大卖场购买食品,大约有43%的消费者愿意为改善生鲜食品安全多支付费用。

    就此,连锁经营协会得出结论,改善食品安全能够帮助零售商增加销售、进行溢价销售以及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因此“超市提高食品安全是一项能够带来积极回报的‘投资’而非‘成本开支’。”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