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融入世界大家庭 中国乳业路在何方

2006/10/21 11:51:40 来源:新浪网

    1、 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将于2006年10月在上海召开。

    2、光明乳业和上海奶业协会承办此次世界乳业盛会,积极推进中外乳业沟通融合。

    融入世界大家庭 中国乳业路在何方

    2006年2月8日上午,“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IDF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潘蓓蕾女士出席会议,发布会由IDF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先生主持,上海市政府代表、上海市农委副主任施兴忠先生、处长李维良先生以及IDF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奶业协会理事长、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王佳芬女士出席会议。出席发布会的还有上海奶业协会秘书长陈新先生。此外,还有10几位业内专家应邀出席。

    据潘蓓蕾主席介绍,“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将于2006年10月20日至23日在中国上海召开,大会将覆盖所有乳业热点课题,并关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发展。预计将有80个国家3000名乳业界人士,学术界人士和政府部门官员参加“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FAO(联合国粮农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OIE(世界动物健康组织)等其它国际重要组织也将积极参与此次盛会。此外,它还将吸引来自发展中国家和东南亚地区的乳业界人士参加。

    IDF是国际乳品联合会缩写,是唯一能代表乳品行业利益的、独立的、非赢利性的世界级组织,为世界各国乳业发展提供权威、独立的专业意见。IDF现有49个成员国,这49个国家覆盖了全球74%牛奶产量。历届IDF世界乳业大会均受到世界各国乳品企业、乳业界人士、学术界人士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是世界乳品业的最重要的国际会议。

    据悉,IDF世界乳业大会每4年才举办一次,这是IDF成立100多年以来首次在中国召开。目前在亚洲仅有日本、印度、中国三个国家是国际乳业联合会的成员国。

    为何如此全球瞩目的乳业盛会要在中国举办?这显然与中国乳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有着直接联系。

    据潘蓓蕾主席介绍,2004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2368万吨,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2.5倍,人均奶类占有量达18.2千克;乳制品产量达949万吨,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8.0倍,其中液体乳产量增长了14.4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663亿元,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7.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124.7元,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3.0倍。2005年1——11月,乳制品产量1174.7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7.1%,全年有望达到1300万吨;工业总产值796.7亿元,同比增长26.75%,全年有望达到900亿元。

    “中国对全球乳品市场的影响正在形成。”美国乳品出口协会总裁汤姆·苏博如此判断,“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乳制品生产成倍增长,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乳制品消费日趋成熟,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的行列。”法国参赞多美尼克·吉岗也持相同观点,“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乳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已进入世界‘乳业大国俱乐部’,并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

    潘蓓蕾主席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乳制品消费市场正在趋于成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乳制品消费最大的潜在市场之一。中国乳制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时中国乳业也希望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乳业的联系和交流。

    正因如此,中国于1995年加入IDF成为正式成员,并组成中国IDF委员会,每年组团出席IDF年会,多次在会议上发言,引起世界乳业对中国的更多关注。

    恰逢2001年上海市政府提出要将重大的国际会议引入上海,这一设想很快得到了IDF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潘蓓蕾的支持和中国政府的认可。于是,在2002年巴黎召开的世界乳业大会上,潘蓓蕾主席向IDF主席提出在中国举办世界乳业大会的申请;2003年7月,IDF中国国家委员会委托光明乳业申办“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2003年9月,IDF年会在比利时布鲁日召开时,会员国一致通过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在中国上海举办;2004年9月,得到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国务委员唐家璇的正式批准,这次盛会由国际乳品联合会(IDF)和IDF中国国家委员会共同主办,由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支持,由上海奶业协会和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具体承办。

    据“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中国组委会成员郑大征先生介绍,目前会务筹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与盛会同期还将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规模空前的乳业会展,共计约800个展位、16,000平米的展厅将向展商提供一个向全球乳业充分展示的平台,招商工作目前正在有序进行中。他表示,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拥有5000年的辉煌历史,古老的中华文明将为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提供前所未有的、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感受。

    “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据上海市农委副主任施兴忠介绍,上海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80年代的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和城市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上海已经基本形成生机勃勃的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在乳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方面也处于国内前列。他表示,上海市政府坚决支持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在上海召开,并将和IDF中国国家委员会共同为推进中外乳业的沟通融合而奉献应有力量。

    搭建对外融合平台 中国乳业演绎另版“围城”

    “我们希望能借助这一盛会为中国乳业和世界乳业的交流融合搭建一个平台,并期待着中外乳业能够共同实现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承办方代表,IDF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奶业协会理事长、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王佳芬女士表示,中国乳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受到世界同行的关注,能在中国举办世界性乳业大会是中国乳业界多年来的愿望。光明乳业非常感谢国际乳品联合会(IDF)和IDF中国国家委员会的信任,自2003年接受委托并成功申办“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以来,一直在为把这次大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乳业盛会而努力。

    光明乳业能够得到如此信任,与其在业内率先践行国际化战略并取得丰硕成果有关。

    据悉,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国资、外资、民营资本组成的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乳和乳制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奶牛和公牛的饲养、培育,物流配送,营养保健食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乳业研发中心、乳品加工设备以及先进的乳品加工工艺,产品包括消毒奶、保鲜奶、酸奶、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黄油干酪、果汁饮料等9大类近200个品种,是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乳制品生产、销售企业之一。

    早在1992年,光明就开始与法国达能合资建立酸奶企业,此后相继又与香港南洋、法国SANAFI、美国家庭用品公司等公司开展合作。1998年,光明正式提出“用全国资源做全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随着光明“好牛好奶百分百”的品牌营销,光明又提出了“用世界资源做大中国乳业”的战略思想。

    “其实我们现在是在本土进行一场国际竞争。如何打造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王佳芬如是说。

    怀有国际化梦想的并非只有光明。在香港上市融资的蒙牛也立誓要做“世界牛”,潘刚在接手伊利之后也表明了进军“世界乳业十强”的目标。

    而在中国三大乳业巨头纷纷把目光投向全球之前,跨国公司早已垂涎中国这块发展前景广阔的巨大市场。

    在去年9月举行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成立十周年大会上,丹麦阿拉·福兹公司、芬兰维利奥公司、德国KS公司等许多世界乳业巨头老总都悉数出席了会议。无疑,中国乳品结构调整后所形成的广阔市场无法不让其怦然心动。

    其实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国际乳业巨头已开始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到1995年,世界排名前五位的雀巢、卡夫、达能和帕玛拉特等跨国乳业巨头全部都在中国开展业务。然而,由于对中国乳业市场和消费特点的了解和应对举措不足,原本雄心勃勃的外资乳业巨头却近乎集体遭遇了在中国市场的第一波溃退:2000年,在中国亏损近10年之久的达能酸奶将品牌无偿交给光明经营到2011年,而卡夫食品则被北京三收购;此后,美国通用磨房的优诺酸奶也黯然在中国退市,遭遇多事之秋的帕玛拉特先是因巨额亏损将南京帕玛拉特交给南京奶业集团托管,而后也无奈退出中国乳品市场;2004年秋天,荷兰菲仕兰也宣布正式结束在华的乳品生产(液体奶和乳酸饮品)和经营业务。

    但自去年开始,乳业外资在中国又开始步入“涨潮期”。2005年7月,完达山乳业公司与RichKeen公司及统一中国投资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共认购“完达山”50%股权,认购总金额达10亿元人民币;8月,蒙牛集团和世界第二大乳业巨头丹麦阿拉·福兹公司签署合资协议,组建一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10月,光明乳业与达能亚洲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达能进一步增持光明乳业股份;12月石家庄三鹿集团与新西兰恒天然集团联合宣布,双方已就成立一家合资企业达成协议。日前又传闻外资乳业巨头美国雅培拟以2亿美元并购中国婴幼儿奶粉品牌五强之一的青岛圣元。

    本土巨头想要走出去,跨国巨头想要走进来。中国乳业正在上演一场别样的“围城”故事。

    寻觅差距转换器 中外乳业融合路在何方

    虽然中国乳品尚未真正打入国际市场,但在光明掌舵人王佳芬看来,中国乳业的“国际竞争”早已开始:所谓“国际竞争”并不是说一定要走出国门去竞争,其要义应该是“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而现在国际著名的几大乳品巨头已经都以各种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

    王佳芬的应对策略之一就是及早锻造一个“高科技的光明”,不断推进产品结构升级,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大力推进“赢利支持增长”的发展战略。据悉,光明乳业技术中心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乳业研发机构,人才学科分布覆盖乳品、化学、 微生物、生命科学、医学、畜牧兽医等6大门类,其负责人郭本恒是生物活性乳、第三代婴儿奶粉的创始人,总工程师兼首席研究员张少辉博士则是发酵乳品、干酪领域的一流专家。有关资料显示,光明技术中心2002年被经国家人事部正式批准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并于当年在业内率先跻身国家级技术中心行列,目前排名在前50位,并荣获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颁发的“技术中心建设成就奖”。按照光明的要求,开发新产品的底线是要求至少保持1到2年的技术领先期。有关资料显示,在近六七年的时间里,我国乳制品的新产品几乎90%都是由光明乳业首创。

    但与拥有一两百年历史的跨国乳品巨头们同台竞技,虽然50“高龄”堪称中国乳业元老,但光明并不敢掉以轻心。

    “中外乳业发展的差距不仅意味着压力,也意味着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动力。” 王佳芬分析认为,当前国内具备一定实力的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差距主要并不是反映在外观上,其实工厂设备等硬件都差不多,更多的差距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上,在细节管理和执行力上。

    如何将差距转换为中国乳品企业发展的动力呢?中国乳业如何才能尽快与国际接轨并早日融入世界乳业大家庭?

    根据光明多年的实践历程,王佳芬认为,走“合作-学习-超越”的国际化道路是比较适合中国乳业的发展路径。在她眼里,国际化的管理理念、技术、资本和人才是中国乳业加快融入世界乳业必备的四组“基因”,而融合的要诀则在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时俱进,对“基因”不断更新重组,由此形成并保持管理变革的能力,并将其升级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达能的“从镰刀到刀叉”到光明的“从牧场到餐桌”,从达能的“质量宪章”到光明的“质量宣言”,就连质量副总裁的设置及职能要求两者似乎都同出一辙。

    光明并不讳言对法国达能这一合作伙伴的学习,在王佳芬眼里,此举无疑也是中国乳业发展、不断走向国际的一次大好机遇,在国际乳业竞争舞台上炼就一身过硬内功,而向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学习恰恰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打造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的手段。王佳芬表示,在学习中持续改进就是缩小与国际巨头差距的必由之路,而超越则是最终目标。

    光明的国际化路线也是中国乳业公司的共同发展之路。前年,蒙牛开始和澳大利亚佳伐公司和印度尼西亚三林公司共同组建示范牧场,去年联手丹麦阿拉·福兹公司拓展奶粉市场,伊利也接着宣布将和芬兰的维利奥公司(Valio)签约,得到今后五年内在中国独家使用全球最著名益生菌LGG的权限,补齐自己在酸奶业务上的短板。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中国乳品企业与世界乳品企业的强强联手,在合作中不断学习、超越,是提升中国乳业整体水平、实现“中国牛奶”走向世界市场的极佳途径。

    而今年金秋即将在上海举办的“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则再次为中国乳业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的沟通融合平台。这次盛会将关注乳业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使各国能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乳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IDF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中国组委会成员于美艳女士透露,大会关注乳业新发展和创新精神,挑选乳业感兴趣的热点课题,每一个选择的课题都将对其现状及将来的发展加以陈述。

    目前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十个专题会议的议程已基本确定,分别为“动物健康-传染性和生产疾病的管理和控制”、“良好牧场操作规范在原奶生产及牧场管理中的应用”、“乳制品卫生和安全以及国际贸易中的食品标准”、“牛奶及乳制品对健康的益处”、“增强健康的牛奶成分:技术提升和对健康的益处”、“乳的再制、强化和添加”、“乳制品科学和技术”、“全球乳业高层论坛”、“世界乳业生产和贸易;亚洲贸易政策及其发展”、“乳业的形象和价值宣传”。其中“动物健康-传染性和生产疾病的管理和控制”、“良好牧场操作规范在原奶生产及牧场管理中的应用”、“乳制品卫生和安全以及国际贸易中的食品标准”三个专题会议将由FAO(联合国粮农组织)与IDF联合组织,并对这三个专题会议中来自发展中国家部分发言人进行资助。作为“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热点之一的“全球乳业高层论坛”,将特别关注乳业全球发展和乳业新兴国家的协作和机遇,提供本土企业向乳业跨国公司首席执行官沟通、学习的机会。

    当中国乳业遭逢世界乳业,差距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找到恰当的将差距转换为动力的路径,中国乳业加快融入世界乳业大家庭并占据独特地位之日应该不会太遥远。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