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王汉中:应以“食物安全”取代“粮食安全”观

2006/12/20 10:06:15 来源:网友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食物安全”的概念在我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粮食安全”的概念所取代。这个偏差导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周期性地经历由短缺到过剩、再由过剩到短缺的恶性循环,影响了国家的食物安全、农民的收入增长和社会的长期稳定。专家认为,要保证我国农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上述恶性循环的再次发生,首要任务是要更新观念,破除传统的粮食安全观,树立科学的食物安全观。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王汉中认为,传统的“粮食安全”观容易导致周期性的粮食危机。他说,目前我国的粮食种类少,口粮用量占到整个商品量的51%,意味着这类商品需求几乎为刚性,供给弹性却较大,即无论价格多高消费者都会购买粮食,农民却完全可以根据市场调整农作物品种。于是在粮食少的时候,受市场价格与政府调控的双重影响,农民持续减少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直至发生供需逆转,出现粮食过剩,种粮积极性降低,若干年后再次发生周期性粮食短缺,进入下一个循环期。

    王汉中说,这是粮食经济内部循环的必然规律,品种单一、用途单一的作物种类很难打破这个大起大落的循环。历史经验表明,从多到少的循环周期大约在九年左右。

    改革开放以后,受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除粮食生产稳步、快速发展以外,油料、蔬菜、水果、水产、畜牧、养殖等各行各业均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真正是保证了“粮食安全”,又发展了多种经营,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然而,1995至1998年间,由于粮食产量增长较快,农村出现“卖粮难”,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受伤害。1999年,我国又进入“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阶段。一时间,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成了农业结构调整的代名词,粮食生产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减产。也就用了四年时间,到2003年,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的粮食贮备已逼近了“粮食危机”的警戒线。从1995到2003年的仅八年时间,中国的“粮食”经历了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一个周期。2004年,“粮食安全”问题又成了全国上下最为关心的大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国民人均淀粉类“粮食”的消费量将逐年减少,而油脂和蛋白质的消费量将逐年增加。无论是从国民的合理营养素需求还是从现实的食物结构调整总体趋势来分析,都需要我国的农业为国民提供合理、足量的碳水化合物、食用油脂和蛋白质这三类主要营养素。如果仅仅强调“粮食安全”,我们只能保证碳水化合物这一类营养素的供给安全,而忽视了未来需求增长速度更快的油脂和蛋白质这两大类营养素的供给安全,就会造成碳水化合物营养素的过量供给,偏离市场需求;最终会再次重复1995至2003年的“粮食”“多与少”的恶性循环。

    王汉中认为,必须树立“食物安全”的观点,统筹规划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素的生产和供给;既要向可耕地要粮食,也要向林地、草地、水面要食物;既要着眼于领土的食物利用,也要着眼于领海的食物开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食物安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