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餐桌糊涂亦明白 如何让种菜人想着吃菜人?

2007/3/30 11:35:18 来源:辽宁日报

  如何让种菜人想着吃菜人?

  笼统地谈人们的餐桌,我们一时很难得到确切的结论,因为小小餐桌另一端联系的是我们将长期面对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也就是“三农”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用统观全局的眼光来看具体问题,诸多矛盾当然会集中于一点,问题本身也变得扑朔迷离。

  然而,如果我们将视点集中在餐桌的明明白白上,问题解决难度虽然不一定缩小,但至少应该好理解一些。首先,我国有大量农民,说他们不清楚餐桌上东西的出处,没人会相信。其他关心农产品安全的人群就是城市人口,作为已经步入工业时代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工业生产方式为产品质量所提供的全程保障。

  这样说,人们也许能够理解我省农业部门多年努力,现在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的工作———农业生产标准化,其实也就是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与城市工业品生产流程相同,我省这一工作着眼点即在于推进我省的农产品生产最终实现全程可监控,问题可追溯。


  餐桌糊涂亦明白

  铁岭市城区内现有两家绿色食品超市,这是在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再三鼓励劝说下才保留下来的。熬过了最初的困难时期,经营者现在终于有了笑模样。

  走进方兴绿色食品超市,记者还是感到冷清,一见到有人来,服务员全都围了上来介绍。超市里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是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

  听说采访,经理王凤玉说:“开这个店有限制,卖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必须达到规定比例。”她说,前一阵子,公司经营者想把这个店关了,因为有点赔不起。还是刚刚过去的春节把他们给救活了。

  她指着一种圆桶包装的有机大米告诉记者:“这种最贵,20元一公斤,过年卖得特别好,不知怎的,亲朋送礼兴了送这个。”

  无独有偶,刚刚乐呵一阵子的辽宁国美牧业集团的董事长吕国才说起市场却皱起了眉头,他们现在正在控制存栏猪的数量,调整生产绿色猪肉的产量。

  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他基本上摸清了市场对于他们绿色产品消费的规律,那就是集中在春节、“五一”和“十一”这个有限的时间段,他告诉记者:“绿色猪肉在这三个节假日里的销量占到年总销量的七成。”生产企业只能跟着这个规律转,老吕抱怨说,现在的市场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

  然而绿色食品的节日热销现象并不能印证老吕的说法。

  有趣的是,铁岭的朋友说:“我们这儿今年过年走亲戚不送榛子了。”至于送了什么,他列举了谁家的葡萄,谁家的米,谁家的菜还有谁家的肉,到年根底下,多少钱都买不着。铁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的同志当然知道这一情况,他们笑了,这当中有三个是当地的绿色食品,还有一个已经通过了欧盟的质量认证,今年准备申报国家的绿色食品认证。

  我国有大量农产品生产者,作为亲历农产品生产过程的人,他们应该能够清楚餐桌上主要食品的状况。那么从铁岭市城市消费者在节日里的消费取向上看,他们也非常清楚如何才能让自己的餐桌明白起来。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目前我省拥有较为健全监控和问题追溯制度的农产品组成部分,群众节日的消费行为正在与国家推进安全农产品生产的节拍同步。


  搞清耕地的“健康状况”

  餐桌上吃的东西明白不明白,土地的状况是个绕不过去的内容,这也是农业生产与环境因素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环。目前,说起农产品质量存在的各种问题,环境污染本身对农作物的影响更是一个主要内容。

  恰恰在这个重要领域,我省在国内先行了一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李静郑重地告诉记者:“全省县域6000多万亩的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评价工作刚刚全面完成。”

  什么是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评价,简单说就是通过检测,搞清楚我省区域内的土地哪些适于种植食用农作物,适合于种什么样的农作物才不至于使产出品影响人们的健康。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省为之付出了十年的努力。

  说起来,这项工程虽然最终是服务消费者的,但是工程最初、直到现在一直是面向农业生产。因此当我们从消费者角度考察这一工程时,并没有找到便捷的通道,这是一种纯专业领域的环境评价,强调了影响土地环境的各种因素,具体可以细化到每一种作物的生长环境及其结果。

  工程始自1997年。

  当时康平县为解决绿色食品申报企业环境检测费用高,检测地块零散的问题,提出由政府出资在主要绿色食品基地搞大范围环评的建议,得到了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与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积极支持,并首次在康平县的3个乡镇进行检测。之后,通过搞课题,又在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和抚顺县的部分乡镇开展了大面积环评的试验探索工作。

  2000年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在全省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农田环境质量评价工作。2001年至2002年,他们选择桓仁、阜新、西丰等12个环境状况良好、已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县应用推广这项科研成果,省财政安排了每县20万元补助资金。

  此后,县域环评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重视。200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06年底完成全省农业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工作,作为省政府对各市工作的一项考核指标,将县域环评任务分解下达给各市。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耕地、果园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工作意见》,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该项工作进行支持。省财政为该项工作共安排“以奖代补”专项经费1678万元,补贴的额度按国家级贫困县,辽西北县,其他县分别为每万亩2400元,2100元和1800元,加上各市、县配套资金,投入总数达2500万元。

  参加这一工程的农业和科研部门运用3S技术,也就是地球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对我省土地环境进行全面检测,形成评价报告,摸清了全省74个农业县(区)总面积6788万亩耕地、果园环境状况。

  李静说:“以组织农业‘三品’生产为出发点的县域环评工作,其意义现在看远远超出了环境评价本身。”

  过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申报“三品”认证,投入经费不用说,有的因为选址有误,环评还有不能通过的可能。现在,申报企业可以根据环评数据进行科学选址,既降低了费用,更提高了效率。此外,以县为单位的农田环境质量状况分析评价结果为建立农产品产地分类制度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这一工程取样布点密度大,测定项目多,收集资料丰富,也相当于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建立了基础数据库。

  我省并未就此止步,由于土地环境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环境状况也会发生改变,我省由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计划从今年开始再用十年时间,对县域土地环境以每年10%的比率进行抽检,从而使这一数据更加完善、科学。 (郭平)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