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每年5万人被鱼放倒 呼吁不吃海鱼

2007/4/5 14:19:53 来源:网友

    最新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已威胁到人类的食物安全。由于全球变暖影响了海洋生物的食物,使得不少“海鲜”从美味变成了“毒药”。

    多年以来,生活在菲律宾的罗亚一家星期天总要美美地喝上一顿梭鱼汤。但去年8月的一天,这样的一次盛宴,却让全家6口人一起进了医院。他们的症状包括全身麻木、双腿无力,甚至有人出现了呼吸障碍,虚弱得连嘴都张不开。不止罗亚一家,罗亚的邻居也在食用梭鱼后出现了相同的症状。

    经过医生诊断,罗亚一家和他们的邻居患上了“西加鱼毒中毒症”。专家指出,西加鱼毒又称雪卡毒素,最初由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一种名叫“底栖微藻”的藻类分泌产生。在经由食物链“底栖微藻—草食性鱼—肉食性鱼”的传递过程中,毒素结构不断变化,毒性逐渐加强。当人类进食相关染毒鱼后,就会导致西加鱼毒中毒,每年大约有5万人受到这种毒素的危害。

    吃了多年的梭鱼都没有问题,为什么突然之间,美味的梭鱼就险些变成了杀手?专家指出,梭鱼突然变成了有毒的食物,这是受到了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此前,含有西加鱼毒的藻类只在南太平洋地区、加勒比海、印度洋地区等比较温暖的水域出现得比较频繁,在寒冷的水里一般比较少见。但是,由于全球变暖,不少海域的水温都有所上升,使得在亚洲、欧洲、美洲的不少水域都出现了含有毒素的藻类,导致很多西加鱼毒中毒事件。在美国,西加鱼毒中毒事件30年内翻了5倍,而在中国香港,20年前每年只有不到10起病例,但现在每年都有近百起西加鱼毒中毒事件发生。

    一名美国海洋生物专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藻类引发的食物中毒问题比二三十年前严重了很多。现在,我们发现有很多藻类含有更多的毒素,而出现这些有毒藻类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一些专家指出,由于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使得原本无毒的鱼类开始发生变化,这必将给全世界的卫生部门提出新的挑战。由于西加鱼毒很难被检测出来,而各个地方西加鱼毒的分子都不尽相同,一旦中毒也缺乏有效的诊断、解毒手段。这给检疫部门和医生们提出了更多难题。

    专家表示,禁止销售某些最可能含有西加鱼毒的鱼类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办法,但由于涉及渔民和食客的双重利益,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而只能让吃鱼的人自求多福了。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官员表示:“这很难处理,除非你完全不吃这些鱼,否则很难摆脱西加鱼毒中毒的风险。”据报道,目前在日本,已经有一些教授为了防止食物中毒,呼吁人们不要吃海里的鱼类。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