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葡萄酒新国标需要有效的监控手段推行

2007/5/28 17:06:49 来源:华夏酒报

    随着葡萄酒新国标的正式出台,媒体纷纷刊登相关文章,认为新国标将促进我国葡萄酒行业“洗牌”,使行业不规范行为逐步消失。但新国标只是一个葡萄酒产品标准,在缺乏有效的检测、监控手段的前提下,所谓“洗牌”只是媒体的一厢情愿。

    新国标之所以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对于目前行业极为关注的葡萄酒“品种”、“年份”、“产地”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对于生产过程没有明确规定。

    而目前,我国还没有能检测出葡萄酒品种、年份、产地的有效手段。科技的进步,推动了葡萄酒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葡萄酒辅料的进步。酿酒单宁、葡萄皮色素等等,葡萄酒中主要的成分都已在酿酒辅料中大肆出现。这些辅料的出现,使葡萄酒的最终检测更加困难。今年初在央视曝光的部分葡萄酒企业使用单宁等辅料,并声称以此能够通过检测。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新国标的某些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空中楼阁”,具体实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在利益和道德之间选择了前者,假产地、假年份、假品种应运而生。

    笔者认为,葡萄酒行业的规范不能单独依靠国标,而应建立完善的过程管理制度。由于我国葡萄酒行业发展较晚,很多大型企业尤其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自有基地生产的葡萄都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原酒采购成为这些企业的“必修课”,而无论这些原酒采购自我国西北还是国外,在灌装时都一律变成企业所在地生产。这种混乱的现象使我国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同时,假品种也是行业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干红几乎都称“以优质红葡萄品种赤霞珠为原料,精心酿造而成”,似乎我国种植的酿酒葡萄只有赤霞珠一样。而实际上我国酿酒葡萄除赤霞珠外,梅辘辄等面积也相当可观,而市场上却少见到以梅辘辄为原料的葡萄酒产品,让人疑惑各个产区除赤霞珠外的其他品种葡萄都到何处去了。

    年份酒更是行业中广泛存在的问题。许多厂家为了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能够更好的销售,动辄就将自己的产品标上“1994年”,更有甚者,产品比企业的历史还长。

    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使葡萄酒行业走上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必须对葡萄酒的整个生产过程实现有效监控。如果能够对葡萄酒生产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将会彻底改善困扰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假年份、假产地、假品种等问题,同时对于规范冰酒等相关规定不是很完善的葡萄酒产品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杨永燎)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