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化粮为油”需谨慎

2007/7/6 17:07:36 来源:新华社
    伴随着石油价格不断飞涨,生物燃料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这种发展,也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经合组织7月4日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就警告说,未来10年内全球农产品价格可能因为生物燃料需求扩大而上涨。 
  
    生物燃料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瞩目已有十多年历史。早在上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就开始推广用菜子油提炼生物柴油的技术,随后美国也小规模使用生物柴油和玉米芯发酵的乙醇燃料,如今连巴西也已开始重点推广并出口甘蔗提炼的乙醇。 
  
    然而,生物燃料使用的原料是玉米、大豆、油菜和甘蔗等农作物,必然挤占大量原本满足人们口腹之需的粮食,这些作物还必须供应畜牧业、养殖业和其他经济需求。如果生物燃料产业过于膨胀,出现“油争粮”的局面,那么不仅粮食供应会出现缺口,也会带来肉、蛋、奶产品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这也是粮农组织等机构专家忧虑之所在。 
  
    “化粮为油”到底能在多少程度上缓解社会的能源需求还是疑问。早在去年7月,专家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就发表研究成果认为,目前的生物燃料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即使在耕地条件极为优越的美国,如果把所有玉米和大豆都用来生产生物能源,也只能分别满足全社会汽油需求的12%和柴油需求的6%,其他国家则更可能是“杯水车薪”。 
  
    “民以食为天”,特别是对人口众多、耕地有限、农业资源紧缺、农业科技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粮食安全是攸关国本的问题。而“化粮为油”、开发生物燃料,则是工业和交通发展的更高层次需求。两者之间何去何从、到底有多少粮食值得转换成能源,还需要更科学、慎重的决策。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