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主食应该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风向标

2007/9/26 11:09:06 来源:网友

    小麦产业如何通过科研创新率先“破题”?未来小麦产业科研又将走向哪里?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近日走访了中国粮油学会理事、河南省小麦研究会理事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林作楫。林作楫研究员长期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与小麦品质改良工作,曾选育小麦新品种数十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内外较系统地研究了面条、馒头、饼干等食品品质与小麦品质性状关系,先后荣获包括3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国家级奖在内的国家大奖,另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0余项。虽然已经74岁高龄,但林作楫研究员仍坚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当笔者应邀走进他位于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的办公室时,精神矍铄的林作楫研究员正在电脑上熟练地填写一个科研项目申报材料。“小麦的选育、种植和加工,均应以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这也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增值能力的关键所在、出路所在。”林作楫如是说。

  从小麦育种入手,他先向笔者分析了不同时期我国小麦科研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麦的单产,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包括小麦在内许多农产品科研的最高目标。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时人民的温饱需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品种逐渐多样化,参照国外的小麦品种,我国培育了大量的高筋小麦,即现在常讲的‘优质小麦,以满足面包等西方食品的生产需要。”

  从“量”到“质”的转变,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所谓的“优质”。林作楫研究员接着向笔者讲道:“据统计,面包的面粉消费量在我国面粉消费总量中不到5%。而农业科研部门及推广部门用了近20年的时间大力发展高筋小麦,主要适宜面包等一些高档食品,而较少进行占消费总量80%以上的、适合做中国传统面制主食的中筋小麦的研究,造成品种混杂、退化、品质不稳定等现象。另外,前不久我听到‘澳白麦最适合做面条’之类的提法,不管从技术上、食用上、宣传上、评价体系上是否可行,对于中国小麦农业的发展来说,这种提法都是不可行的。中国人每年吃面条消耗1400万吨面粉,如果都用澳白麦的话,那么以后中国的土地种什么、农民又去做什么?”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