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买野生食用菌难防掺入毒菇

2007/12/16 10:30:06 来源:南方日报

  买野生食用菌难防掺入毒菇

  颜色太白的食用菌含荧光增白剂

  野生食用菌和有毒菌类容易混淆,连有经验的专家都有可能“中招”,市民最好慎食野生菌。在昨日的广州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研讨会上,专家表示,目前对食用菌产品的监督检测力度远远不够,市场上流通的大量食用菌既无产品标准,又存在着“猫腻”。

  本次研讨会是广州市科协“2007广州科技沙龙”系列活动之一,由广州市微生物学会主办。

  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何焕清说,长期以来未对野生食用菌内源有毒物质进行处理,广东、云南、湖南等地野生食用菌中毒事件不断发生。国内野生食用菌品种众多,食用菌和有毒菌类的数量相当,辨识困难,经常发生误食毒菌的事件,毒菌混杂在食用菌中的情况时有发生,深圳、上海等地都发生过火锅野生食用菌混有毒菌的中毒事件。“毒菌混杂在食用菌中的情况除非进行专业检测,否则很难被发现。”

  他说,现在环境污染严重,野生食用菌也同样受到污染。“人们以为野生食用菌来源于无化肥、农药的林地,一味推崇‘野生’,这种观念需要改变。”

  有些颜色太白的食用菌可能含有荧光增白剂,市民选购时要谨慎。据介绍,一些不法商人为增加利润,用硫酸镁溶液浸泡黑木耳增重,用牙签、铅丝等接驳折断的冬虫夏草或用药水浸泡冬虫夏草增重,使用漂白剂、荧光剂等添加剂对鲜菇进行保鲜增白。

  据了解,选购食用菌要挑选自然色的,表面摸起来有点涩,还有些黑点的食用菌;经过漂白的食用菌颜色特别白,手感光滑,在较暗的光线下能看到有蓝色的光。

  何焕清表示,很多市民都不懂如何区分食用菌产品是否添加了保鲜剂或经另类加工,应该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民众的食用菌基本知识,减少质量安全事故。

  专家表示,市场上流通的大量食用菌产品既无产品标准,又存在着大量质量问题。何焕清建议,应强化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并建立专业市场,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食用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记者/郑佳欣)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