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限塑”生活:寻找替代不如改变陋习

2008/6/21 14:14:07 来源:解放日报

   ●主持人:见习记者 柳 森

    ●嘉 宾:戴星翼(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背景:转眼间,“限塑令”实施已三周。由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引发的“环保风暴”,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在超市、商场,塑料购物袋使用量锐减;越来越多的人逐渐从对塑料袋的习惯性依赖中走出,从不适应到慢慢适应,从滥用走向谨慎与节制;久违了的布袋子、菜篮子重回人们身边……

    主持人:以往多次“环保风暴”表明,在严峻而复杂的环保形势面前,再多的资源投入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禁了白禁”、“不了了之”,甚至“死灰复燃”等现象并不鲜见。“限塑令”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戴星翼:为何一直以来我们的“环保风暴”常常声音大、雨点小?其实“风暴”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限塑令”的推进固然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和严格的监管执法,但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塑料袋往往被指为“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上,错不在塑料袋,而在于人。正是人们毫无节制的滥用和乱扔,塑料袋四处散落———在树梢、在城市街头,成为“视觉污染”;在草原、在江河湖海,被动物误食。又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降解,而成为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隐患。要改变这一切,其实只要我们规规矩矩地把塑料袋扔进垃圾箱就可以了。在“限塑令”推行之前,只要“回收-循环链”衔接良好,90%以上的塑料袋都可回收。而在现有的生化处理水平下,塑料袋完全可以循环利用。它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绝不是人们想象中那么严重。只要使用得当,它依然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真正的麻烦制造者,是乱扔和滥用。至少到目前为止,无论在环境负载还是使用性能上,还很难有“替代品”可与之相媲美。所以,具体到此次“限塑令”的实施,归根结底还在于纠正、改变人们一直以来不良的使用习惯。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我国的塑料袋市场现状相当复杂,在正规的循环渠道之外,还存在着一条“灰色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由无数拾荒者、塑料制品加工作坊(相当一部分为未经登记注册的非正规工厂)、中间商(比如小商品市场)、小型零售场所构成。通过这条“产业链”流通到市场上的塑料袋,往往以人们随意弃置于四处的塑料垃圾为原料,不可避免地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而由于售价低廉,又被无数农贸市场、小店小摊免费送出,有的作为杂物袋、购物袋,有的直接包裹食物,安全隐患极大。此次国家之所以明令禁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政策意图正直指于此。然而,要真正砍断这一“灰色链条”,可能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从“需求端”做起,一方面,消费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此类有害塑料袋严厉抵制;另一方面,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必须着力攻坚,加大打击、惩治力度。

    主持人:自“限塑令”公布以来,人们在对更环保安全、价格更亲民的“可降解塑料袋”抱有期待的同时,纷纷寻找其他替代品,纸袋、布袋、无纺布购物袋是多数人的选择。但据说,这些“替代品”其实也有问题。

    戴星翼:的确如此。无纺布其实是又一种塑料制品。纸袋虽然美观、轻便、在废弃处置阶段对环境影响较小,但造纸过程不仅需要砍伐大量树木,而且耗能巨大、水污染严重,排放的气体也高于塑料袋制造过程。对于人均森林资源、水资源和能源都相对紧缺的我国来说,大规模以纸代塑可谓得不偿失。至于生产布袋的原材料棉花是农药和水的消耗大户,而种植棉花往往需要大面积使用农药和地膜。地膜不也是塑料么?可见,其他的“替代品”也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环保。如果认知错误,只怕会弄巧成拙。换一句话说,任何浪费、滥用、随意丢弃行为都是不环保的。如果不改掉这些行为,再“环境友好”的替代品都可能成为破坏环境的隐患,甚至是新的污染源。

    主持人:“限塑令”为我们审视、纠正自己的行为,反思现有生活方式开了个好头,但如何让这一“绿色引擎”具有持久的动力,任重而道远。

    戴星翼:“限塑令”具有深沉的政策蕴涵。首先,生产塑料袋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据统计,每年,我国超市、百货商店、菜场、水果摊使用的塑料袋累计需要160万吨塑料。按照生产一吨塑料需要消耗3吨以上的石油计算,全年光是生产塑料袋,就需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如果我们能保持目前的塑料袋“减持水平”并固化为习惯,不仅可以减轻环境负载,还可以为减缓高油价下日益紧张的原油供应局势作出贡献。其次,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然而我们一直缺乏抑制浪费、鼓励节约的制度基础和社会氛围。而“限塑令”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它首先通过“价格杠杆”触动我们的神经、抑制塑料袋的滥用,然后进一步矫正我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如果宣传教育能够更广泛地配合展开,将更有助于全民环保意识的普及。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纸法令不可能在瞬间彻底改变十多亿民众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自上而下的贯彻推行固然拥有强有力的行政保障,但从世界环保事业的经验来看,一项环保制度的推行,从根本上有赖于整个社会携手合作,甚至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短期来看,最有效的办法是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帮助孩子们从小养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习惯,进而让他们去影响父母、影响整个家庭,层层接力传递,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使环保成为自觉的行为约束。

    当然,要使整个社会形成崇尚环保、资源节约的氛围,还需要经济制度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效牵引。在一个资源廉价供应的市场,大量过度消耗资源的企业会活得很轻松。如果“教”人们追求豪奢生活的广告、影视和新闻报道无孔不入,而现实中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又驱之不去,在追求发展和繁荣的借口下,习惯性的粗放型生产、生活方式显然是难以撼动的。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