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粮荒下的种粮大户们

2008/7/17 10:23:38 来源:第一财经网

  烈日下,略略泛黄的稻穗和林万康古铜色的脸一起闪着光。

  这里是浙江省宁波慈溪市龙山镇,面前的300亩早稻再过十来天就要收割了,看样子收成不错,裕康农业集团董事长林万康在田边畅想着半个月后的丰收场景。

  离稻田几里远的地方,矗立着林万康新建成的农机车库,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等,90多台各类农业机械整装待发。

  自称“地球修理工”的林万康踌躇满志,要将“种粮”这一“朝阳事业”进行到底。

  种粮大户推进规模经营

  林万康的信心颇有根源,这几年,粮食的价格一直在上扬。“粮荒”正在世界许多地方蔓延。今年“三夏”粮食收成尤其引人关注,但“三夏”抢收抢种却面临着一个难题——“油荒”,有些地方使用农业机械需要整宿地排长队加油。据统计,今年“三夏”期间投入会战的联合收割机达42万台。

  “必须保证农业用油。”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耕作种植机械研究所所长、中国农机学会耕作机械分会理事长杨学军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各级政府对农机购置提供大量补贴,有的地方补贴甚至达到60%,农机化近几年发展很快,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等迅速提高,尤其在长三角地区。

  农业刀耕火种的时代已经远去,粮食与石油早已密切相关。化肥、农膜、农机耗油,如今油价节节攀升,“粮荒”或许将长期面对“油荒”。

  不过,林万康却不担心“铁牛”们饿肚子,当地政府提供了用油保障,今年的第四批油票很快要发到他们手里,凭这些油票,林万康准备的大铁桶可以装满油,随时为农机提供补给,抢收抢种季节无须排长队去加油。

  “粮荒”遭遇“油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杨学军认为,农业发展根本出路还在于规模化,涌现出更多像林万康这样的种粮大户,一家一户种粮食,顶多种点口粮,谈不上发展,而农业规模化却可以提高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不久前,“慈溪市种粮大户协会”成立,首批有61个会员,林万康出任首任会长,协会的宗旨是“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提高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1996年,林万康开始提供农机服务,主要为本村及附近村民服务,机器逐渐增多。2004年,他开始在慈溪桥头镇承包700多亩土地种水稻,让种粮与农机结合,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发展。如今,他的事业已经从农机服务延伸到农机研发、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除慈溪的2000多亩土地之外,林万康还在江西、安徽拓展种植基地,拿下1万多亩土地,迅速从宁波种粮大户发展到浙江种粮大户,去年又成为“全国优秀种粮大户”。今年,林万康又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富裕县建起了一个27000亩的水稻基地。

  国家粮食收购价在提高,今年每100斤稻谷涨价7元,但粮价上涨与种粮成本上涨不成比例。林万康算了一笔账,稻谷亩产一般1000斤,相当于每亩增加70元,但农资价格和人工上涨带来的成本每亩却达到近100元。林万康一直在想办法减少成本,比如尽量提高机器使用率,少用人工;购买氮肥、钾肥、磷肥等自己配方,少买涨价达一倍的复合肥;利用直播技术,少耕一次地,节省成本;去年开始租用农民冬闲地种油菜,每亩200多元的油菜收入又可以消化一些成本。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