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古井教父”王效金的自毁之路(4)

2008/8/25 10:21:21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一波三折的改制

  “2004年初,当王效金公布他的改制方案时,在亳州便引发了大规模的罢工事件。”

  当时在亳州市古井镇政府上班的一官员回忆当时的细节:“王效金的轿车正要出酒厂,被愤怒的工人堵在车里,大家把轿车抬起来,重重摔在地上。”

  “王效金在古井近20年的家长制作风,积聚不少矛盾,再加上企业员工的待遇一直没有提高,不少员工怨声载道。 ”该官员分析其中的原因。

  古井从1998年开始走下坡路。2000年始,酿酒规模收缩;2001年,辞退了900多名农民合同工。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国企老总们也在探求摆脱困境的灵丹妙药。

  从1998年始,MBO(管理层收购)被视为国企改制的一剂良方。2003年年底,王效金也开始了古井的改制之路。

  此方案是“全体员工持股、管理层持大股”。即将古井集团不良资产剥离,保留优良资产,经过评估作价,以净资产为基数,转售深圳万基集团60%股权,余下40%在内部分配。万基需为此付出的代价为6亿元。对于内部的这4成股权,将通过各种方式分配给管理层和职工,可出资购买,也可用其国有身份置换补偿金购买等等,最后还预留一部分,用于后来的新管理团队。

  但按照上述方案,古井集团普通职工平均每人将分到3万股左右的股权,副总经理以上的高层则平均分到80万股左右。员工根据公布的细则计算出,王效金一人拿到1000万股权。

  职工认为,此种方案造成严重不公。因此,2004年2月底到3月初,职工们连续数日罢工,3月3日,数千职工举着“支持改制,反对不公”的标语聚集在古井大酒店和火车站。

  在一片反对声浪中,王效金的改制方案胎死腹中。

  2004年8月,国资委等四部门紧急颁发了《关于开展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彻查国企改制、产权转让两大国有资产流失“命门”。

  当年9月中旬,安徽省国资委下发了特急文件,要求省内地市的国资部门对国企产权转让情况自查。

  对于改制,亳州市政府的热情并不高,因为古井集团一直是亳州市政府的财政收入支柱,其利税曾占全市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随着局势变化,改制的主导权逐渐落到亳州市政府手上。

  香港嘉鑫集团曾一度有望以6亿元的代价获得古井集团65.96%的股权,但最终还是没有收获。之后,亳州市政府以挂牌转让、重组的方式改制古井。

  2005年11月到2007年3月,古井集团100%股权在合肥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但数度流拍,最终转让底价从10.8亿元降至9.8亿元。

  2007年4月13日,泰国国际饮料控股有限公司终于被确定为中标候选人。但当天晚上,王效金就被安徽省纪委带走。

  “王效金与政府在古井贡改制主导权上的博弈,也以‘双规’告终。”王曾经的同事不无遗憾地说。

  王效金的“引入战略投资者、转变经营理念、改善治理结构”的企业经营理念也因此破灭。

  成败“集权管理学”

  “谁能打垮古井?将是古井自己人。”——这句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的语录,曾经挂在安徽古井集团办公大楼的显赫位置。

  “诸如‘以业绩论英雄,凭德才坐位置’等王效金语录挂满古井酒厂的院子,你可以看出王效金张狂自负的个性。” 一位职工向记者介绍,“把自己抬得越高,摔得越惨。”

  王效金在上任之初,就认为一个企业应该有一种“效忠精神”。他甚至在公开场合说,王效金就是古井,古井就是王效金,而效忠古井就是效忠王效金这个人。

  为此,王效金在2002年进行了著名的“铁篦梳理”,即集团的管理人员要用“铁篦子”梳理自己思想行动上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要梳到痛处、理到本质,梳理出内心深处的落后意识。

  不换脑筋就换人,批判不深就下岗。一些没有“梳理”好自己思想的人开始调职、离职。

  《古井报》对王效金的宣传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除此之外,公司还有一个专发给副科级以上管理人员看的《集团情况通报》,这份内部刊物与《古井报》一样,刊头也是王效金用毛笔字题写的,每周出版一期,有时还出增刊,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王效金在不同场合的讲话。

  古井的广告宣传人员,在树立王效金形象上也是费尽心机,除了传统媒体外,又开发了许多新途径。一是把王效金著的《总要比别人好一点》当作礼物放在古井的高档酒中。

  另一个就是把王效金的头像激光印在古井贡酒的酒瓶上,在电视台反复播放,既是一种防伪也是一种宣传,这种方式可以说在国内企业中是独一无二的。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