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中国乳业:从“散养”走向“圈养”

2008/11/14 16:37:56 来源:中金在线

    “乳业的井喷没有带来乳品质量的快速发展,究其根源就是缺乏真正高质量的原料奶,缺乏优质的奶源基地。乳业要突围,必须从源头抓起,高度重视奶源基地建设。这需要打一场‘持久战’,短时快速的市场策略虽然能推动乳业迅速做大,但不能做强,不能带来乳业的‘长治久安’”,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如是说。

    众所周知,有好的原奶,才能有好产品,可以说奶源是乳品的第一车间。但我国的奶源形势并不乐观,优质奶源奇缺。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只有不到10%的牛奶是来自牧场,剩下的90%以上都是来自奶农。显然,以小而散奶农为主体的奶牛养殖业造成了中国乳业的“先天不足”——小规模分户饲养的方式落后,奶牛良种化程度低,饲料研发不足,饲养管理水平低,奶牛生活环境、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优质牛奶生产的需要。原料奶生产的质量问题已经是乳品行业的一处硬伤,乳业的真正危机实际也表现为原料奶的质量危机。

    奶源基地的建设迫在眉睫。“过去10年内,蒙牛、伊利等乳制品企业,在奶源建设上的投入最多在3亿元左右,而在营销和生产基地上的投入,两家企业均达到了百亿元以上”,王丁棉表示。也正是因为这种“取舍”,让中国乳业在过去十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增长。从1998年至2007年,中国人均牛奶消耗量从5.3公斤提升至27.9公斤,奶制品工业生产总值也从120亿元增至1300亿元。但是,这种“要市场,不要牧场”的快速发展模式,也直接造成了中国奶源发展速度与企业扩张速度明显失衡——原料奶资源紧张,乳品企业争抢奶源。一些个体奶站受利益驱动,掺假、造假时有发生,甚至愈演愈烈。劣质的原料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乳品企业自然是首当其冲,而最终损害的则是消费者健康和中国乳业。因此,平衡整个产业链条,加强奶源建设成为乳企势在必行的工作。王丁棉进一步指出,问题奶粉事件重创了中国乳业,但也为奶牛饲养由散养向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谈到规模化养殖,(中美合资)内蒙古源真奥格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元真认为,要获得好的奶源,适度规模牧场养殖最成功。他进一步解释说,首先,适度规模牧场养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其次,适度规模牧场养殖有利于实现标准化、机械化、网络化,保证原奶产品质量;另外,适度规模牧场养殖有利于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互为依托,增加了原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种适度规模养殖其实也体现了牛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多方需求。

    记者也了解到,作为国内第一家通过有机牛奶认证的企业,源真奥格奶源基地建设已经非常成熟。其奶源基地位于河套平原,周边30公里没有工业污染,6.75万亩有机土地经过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此外,在优质饲料生产、加工和饲喂集成技术、“牛性化”的牛场设计、福利化的管理技术、奶牛疾病防治的集成技术、以及粪污收集处理集成技术等方面,源真奥格更是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有机产业链条。2007年,源真奥格的原奶高成分指标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鉴定,乳蛋白、乳脂肪指标分别为3.3%和3.8%以上,提前达到了国家“十一五”乳成分攻关目标,微生物指标为1万/ml以下,达到世界最好水平,优质的原奶保证了源真有机牛奶的高品质。

    正如李元真所言,“好的牛奶是‘种养’出来的”。回首过去,中国乳业的高速发展曾让我们引以为豪,但在表面辉煌的背后,也让我们品尝了片面扩张后的“苦果”,中国乳业迫切需要更为理性的发展模式。“加强奶源建设是国内乳业振兴的重要一环,虽然它需要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资源的投入,虽然是一场持久战,但我们必须直面相对,因为我们别无选择”,王丁棉如此表示。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