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谁能满足中国的粮食饥渴?

2008/12/29 15:42:18 来源:网友

  圣塔伦是巴西热带雨林中心区的一座小城。要不是美国农业巨头嘉吉公司的影响,这座城市的景致仍会充满田园诗般的景象。随着嘉吉的入驻,高高的钢铁架像长颈鹿的脖子一样伸向天空,打破了天空的宁静。亚马逊河每小时就会有一艘货船驶进这个港口,货船航行的目标是中国。

  直到上世纪末,亚马逊河流域的大豆还不是那么知名。当中国的港口做好了迎接拉美大豆的准备之后,大量豆农从更为遥远的南方赶到这里,生意才开始出奇的火爆。这里的土地价格低廉,银行向嘉吉提供的低息贷款为公司保驾护航。圣塔伦大量的耕地、橡胶种植园和牧地都被转产种植大豆。

  两年前,在当地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马托格洛索州(Mato Grosso),生产商与环保主义者签署了一项从亚马逊河流域购买大豆的延期付款协议,但到了现在,延期付款协议终止,价格也开始回升。“这主要是中国粮食进口增加的结果。”大豆生产商巴西粮食进出口公司总裁Pedro Jacyr Bongiolo说。

  “死亡的文明”

  从拉普拉塔水系到亚马逊河流域,中国人如饥似渴地搜寻着大豆市场。巴西南马托格洛索州(Mato Grosso do Sul)大部分地方覆盖着绿色,田园充满了杀虫剂的味道。当8月到11月的旱季来临,南马托格洛索州首府库亚巴的天空总是布满乌云。尽管政府明令禁止,农民还是砍伐热带雨林的树木,将土地用于种植大豆。在邻国阿根廷,浓烟甚至将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天空染黑,而浓烟来自邻国——巴西南部帕拉纳。由于种植大豆侵占了大量传统牧场,牧民们不得不用焚烧的办法获得更多牧草地。这里的大豆也是为中国生产的。现在,究竟谁是大豆“跃进”最大的失主已经非常明了了。在圣塔伦,数百农民将土地卖给大豆种植户后失业。由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就业很难,卖地的钱很快被花光,很多人住进了贫民窟。

  “大豆文明已经死亡。” Ivete Bastos评论说。但是很少有人对她的观点感兴趣,特别是远在16000公里以外的中国人。巴西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贸易伙伴之一,两国就保证原材料供应方面签署了长期协议,最近,确保向中国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成为两国间的一大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新兴力量,中国必须逐步采取措施,以避免自己成为国际粮食危机的牺牲品。对中国来说,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战胜国内部分居民贫困的问题上取得进展。印度拥有11亿人口,在市场占有方面和中国相差不多。这两个国家加在一起个头太大,必须养活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

  面对上述挑战的同时,全球小麦产量在新千年之交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印度最近加强了粮食安全储备管理。据学者估算,印度经济每增长1%,对粮食的需求增加为0.7%。这样,如以年均7.5%的经济增长率计算,印度每年对粮食的需求将增长5.2%,其中,昂贵的副食品增量十分明显。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是一样。

  中国进军全球大豆市场表明,这个国家的人民食物结构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目前,中国消费了全球将近50%的大豆,很难想象,这两大国如果以同样激进的姿态购买其他粮食产品会发生什么情况。

  在一些越来越贫困的国家,小麦和肉类成为老百姓难以负担的奢侈品,饥饿造成的暴力现象可能会更加恶化。英国作家拉吉?帕特尔(Raj Patel)在他的新书《粮食战争》中,对当前的全球粮食产业模式提出了批评。他警告说,类似海地因粮食引起的暴乱可能“正向人们走来”。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每天交易着大量的大豆期货,尽管少有中国人露面,但人们交谈的主题还是中国人。交易员的眼睛注视着每天的行情变化。“让人感觉交易极其火爆”,一位交易员说。现在,中国农民正用大量粮食喂养牲畜,普通居民家庭的烹饪用油也在增加。中国国家发改委负责危机监管工作,该部门希望以减少进口关税的办法控制粮食价格。不过,这项计划没有付诸实施。

  中国人有句老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温家宝总理似乎是尽力在安慰自己。不过,中共近年来已经意识到了粮食供应的潜在威胁和瓶颈。要知道,即便是在供应充足的香港,消费者抢购食品的行为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当时,为了缓解这种局面,政府媒体还试图向消费者提供货源充足、价格稳定的美好景象。

  进军非洲粮仓

  温家宝曾表示,中国有能力满足国内市场的粮食供应。为应付突发情况,政府甚至准备了4000万吨到5000万吨的粮食紧急储备。但是,即便如此,供需缺口仍有10%不能满足。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为高达1300万人的缺口进口粮食。泰国、印尼、越南这些粮食出口国,粮食库存日益减少,为了防范国内出现饥荒现象,它们不得不减少粮食出口。对中国来说,这确实是一条坏消息,进口形势可能越来越恶化。

  2008年年初以来,中国以令人瞠目的关税举动限制了粮食出口。通过增加关税、加强配额控制、为农民提供补贴和价格控制等手段,中国政府希望为国内粮食供应提供安全保障,甚至采用卫星监控防止耕地被非法转为非农用地的行为发生。不过,这些措施在长期内的效率值得怀疑。

  中国未来将面临人口继续增加和耕地持续减少的双重压力,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烈。据中国政府统计,它需要1.2亿公顷的可耕用地才能养活自己的人口,中国当前的可耕用地数量远小于这个数字,而钢筋混凝土每天都在侵蚀着耕地。那些原本肥沃的土地,由于耕作频繁,土地营养成分锐减,也面临退化的严重局面。

  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认为:“传统模式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快要走到尽头。”在中国北方,为了防止牧草地进一步退化,中国政府要求牧民将牲畜关起来喂养。

  中国为粮食供应问题的解决方案伤透了脑筋。中国商务部的学者建议,国家应加快向东南亚和非洲直接投资的步伐,为此,政府为农民的海外耕种提供培训机会。

  早在10年前,中国就有人在非洲赞比亚从事农业耕种活动,他们享受着来自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的政府支持,比如税收优惠。赞比亚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中国人能为当地带来耕作技术上的革新,以刺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乌干达,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总统为中国人提供了4000公顷可耕土地,中国中非商会主席刘建军说:“我们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经验和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我们的种子质量也比当地要高得多。”当然,中国人投资非洲的目的并非在于利他,他们最终是要求回报的。 中国国内,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扩张吞噬了大量土地,数百万农民面临转业的问题。事实上,向海外,特别是非洲进行农业投资,让部分农民到那里种地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目前,中国在非洲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数已经达到75万。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