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中国的食品安全与美中合作(2)

2009/1/6 9:10:07 来源:网友

     他说:“比如说,中国政府里面究竟由哪一个部门来主要牵头来管理食品安全的问题呢?到底是卫生部、商业部、还是一些其它食品和卫生有关的监管机构?我觉得这个问题,大概中国高层还在进一步的磋商当中。”

     2008 年的毒奶粉事件牵涉的三鹿、蒙牛、伊利等企业的产品都享有“国家免检”产品的称号。而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国家免检”在执行过程中难免成为暗箱操作和滋生腐败的温床。9月18日,中国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废止了实施8年之久的免检制度。9月底,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

     需要国际监督合作

     在经历了毒奶粉风波之后,中国政府在12月中旬正式宣布禁止十七种违法添加剂。卫生部发布的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名单中包括中国百姓所熟悉的吊白块、苏丹红等。三聚氰胺也榜上有名。

     舆论认为,中国的食品和产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常态。其中的原因包括商贩利欲熏心、企业诚信淡薄、政府监管乏力、媒体监督缺失等多种因素。

     美国西东大学管理系主任尹尊声说,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故表明,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来自国内的改善,同时也需要国际社会的监督和合作。

     “增加国际透明度,增加国际合作,对于中国食品和其它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来说都有很大帮助。这一点和外国政府和比较成熟的企业对中国的压力和合作都有很大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是中国因祸得福。中国公民的生活质量在因此得到改进,中国企业的信誉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危机中走向成熟。”

     美中加强合作

     在12月初进行的第五次美中战略经济对话上,食品和产品安全继前两次对话后再度成为焦点议题。双方在重申了要加强合作、改善信息共享、组织技术培训之外,还首次把“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列入合作范畴。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11月宣布,在中国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办公室,希望从源头保护美国消费者的食品和产品安全。这也是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首次设立海外办公室。该局的食品安全问题专家方国栋对美国之音表示,在所有进口到美国的外国食品当中,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检测比例仅为1%,进入实验室检测的进口食品比例不足0.5%。方国栋说,在帮助中国提高产品质量问题上,外界应该对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华设立办公室保持一种合理的预期。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