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乳业持久战(2)

2009/3/9 3:08:31 来源:新浪网


  由于内耗严重,完达山虽在几个大城市开拓了鲜奶业务,但效果一般。“完达山的管理层还是国企理念和管理方式,和统一模式很难融合。”这位专家暗示,完达山最大的弱点是缺少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员工的积极性也不高。

  由此,此次统一借完达山发力乳业便显得匪夷所思。“虽说三鹿倒下空出了100多亿的空间,但很快就会被伊利、蒙牛、新希望、飞鹤等企业瓜分,完达山的竞争优势并不大。或许是选不到更好的合作伙伴,不过,有了前车之鉴,这次统一很可能要求控股。”这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其实,与完达山一样有着国企弊病的,还有很多城市乳业。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抄底的成功率。其中,包括了并购三鹿的大热门北京三元。作为年销售额仅有十多亿元,偏安一隅的北京三元,要消化年销售额上百亿、拥有全国销售体系的三鹿,对此不少业内人士称,“这可能只是一场闹剧。”

  蒙牛、伊利、光明如何呢?这些之前最被寄予希望的整合者此刻却显得有心无力。蒙牛、伊利均未申请并购三鹿。“他们还在弥补之前的损失,短期难有抄底动作。光明虽然申请并购三鹿,但目前重点也放在了自身品牌和渠道建设。”陈渝分析。

  相比而言,业界对娃哈哈和新希望的信心更大。2008年9月,未检出三聚氰胺的娃哈哈和新希望突然活跃起来,他们主动向河北省政府提交了收购三鹿的申请,可惜未获批准。“他们有实力消化三鹿。”陈渝说,“他们都是全国性的企业,有着充裕的现金流和较强的营销实力,业务上也能与三鹿形成补充。”

  无缘三鹿并未影响娃哈哈抄底乳业的节奏。宗庆后坦言,“婴幼儿奶粉以及液态鲜奶是娃哈哈未来扩张的一部分,2009年就准备拿出20亿来发展液态奶。”

  对于乳业的复杂环境,宗庆后也有思想准备,“中国的乳业问题主要出在了几大乳企的恶性竞争上,把价格搞得很低,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就只能压低农民的原奶收购价格,迫使农民去掺假,这些都是不正常的。”

  乳业的后三聚氰胺时代留给人们充裕的想像空间。当然,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后三聚氰胺时代能否持续喝上安全、营养的好奶。王丁棉说,本轮抄底最深远的影响,便是加速中国奶源基地建设。据他透露,瑞士银行已和中科院下属一家发展公司合作投资约12亿元发展乳业,并大部分用于建牧场养牛。此外,娃哈哈、新希望等公司在市场营销的同时,也将重金投入奶源基地建设。

  “三聚氰胺事件证明,依靠农民散养奶牛的模式是失败的,规模化养殖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谈到奶联社在奶源建设上的创新,李兆林又来了精神。奶联社模式是让奶农把奶牛放在奶联社养,由奶联社将奶卖给乳品加工企业,奶牛的成本和利息则分5年返还给奶农。在李兆林看来,许多奶农的饲养方法不科学,很难养出健康、高产的牛。“三聚氰胺后,越来越多的奶农愿意把奶牛送到奶联社。另外很幸运,我们拿到了另一家银行的1000万元贷款,近十个牧场今年即将投产。”然而,李兆林何时才能等来乳业的真正复苏呢?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