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食盐换包装为何以“臭步”开始

2009/4/7 17:25:46 来源:羊城晚报

  在普通百姓日常饮食中,不可食无盐。在美食家、厨师看来,烹调最关键之处不在于刀工、选材,甚至不在于火候,而在于“放盐”。无论粗菜还是精食,盐是万万不可缺乏的。

  然而,近日广州多家连锁超市无盐可卖,市民的惊骇几不下于缺粮,而这场虚惊的原因竟是自本月起,广东省的小包装食用盐统一更换“外衣”,而且,对于换外衣,许多市民并不知情。

  换“外衣”就换“外衣”,也不必搞得平日再亲切不过的食盐突然玩失踪,如同“月黑雁高飞,单于夜遁逃”那般仓皇。食盐的“外衣”前些年换过了,这几年一直这么吃着,为何这种“外衣”匆匆忙忙急急如律令,非要突然换掉?难道不可以有个过渡么?旧包装多存在于市场一年半载十天半月,或让新旧包装的盐同存于市场,又有什么大碍?弄不明白我们是在吃包装还是在吃盐。

  也许在盐业经营部门看来,食盐包装倘能在一夜之间像电话号码升级那样完成切换,那是很有“行政效率”的;能在食盐包装上立刻注明微量元素含量,那定是非常科学的。这固然没错。但在市民看来,转换过于突然,也只能从生活经验而非行政积习去考虑:到底是供应不足,还是有质量问题?特别是后者,市民担心尤烈,难道问题食品要蔓延到食盐?

  尽管在昨天的报道中广东省盐业总公司有解释:食盐下架与质量产量无关。人们也相信这些话应该都是对的,误会应该消除。但不禁要问多一句:为什么是事后的解释,而不在事先广而告之?享有专营权的公司,理当同时负有专营之责。保证市民食盐正常供应并不致惊慌,就是其分内之事,不做或做不好,就是失责。

  盐、米等物资,既是市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也是工商业链条的基础。一有市场异动,即引起人心惶惶,以及商品供应链的连锁反应。这是个常识,盐业专营机构比谁都清楚,可偏偏搞出这身“大头佛”,让市民虚惊一场,实在不该!让包装更加科学和规范,本为食品安全健康管理的一盘好棋,没想到却以“臭步”开始,遗憾啊。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