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后“三聚氰胺”时代呼唤我国奶业要走科学发展之路(3)

2009/4/13 17:28:02 来源:聪慧食品产业网

   (一)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乳制品从田头到餐桌至少要经过生产者、奶站、加工商、经销商等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负有责任。除了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参与者外,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在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客观地讲,这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发生,政府主管部门和食品供应链的参与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分散饲养的奶农是这次事件的无辜受害者。在这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分散的奶牛养殖户直接卷入该事件。尽管分散养殖户生产的原料奶的卫生指标和营养指标不如规模化饲养场的,但并未造成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毕竟“食品不卫生”与“食品不安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应把两者混为一谈。

    第一,奶站的乳品质量安全管理有名无实。本次调查发现,笔者走访过的所有奶站都重视自己收购的生鲜奶质量,但是,这里所说的质量实际上与食品质量安全无关。奶站业主真正关心的是生鲜奶的卫生指标(例如,酸度和抗生素)和营养指标(例如,如蛋白率和乳脂率),因为这些指标一旦被乳制品加工企业检验为不合格,就意味着他所交售的生鲜奶被拒收、甚至会被强迫倒掉,从而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经济损失,多数奶站都具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仪器和监测能力,并在生鲜奶运送到乳制品加工企业之前自己监测,而且是批批检测。但是,奶站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指标(例如,三聚氰胺和其他有害物质)既不关心,也不监测,更不具备监测能力。

    第二,加工企业的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形同虚设。这次调查笔者并没有走访相关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但是,通过与奶站业主的座谈笔者了解到,乳制品加工企业在接受奶站交售来的生鲜奶之前,必须要对生鲜奶的质量进行检测。在乳制品加工企业这里,生鲜奶的质量含义与奶站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在收购过程中增加了一些卫生指标(例如,细菌数、体细胞数等)和物理指标(例如,干物质含量、比重、异味等)。然而,不同企业的的检测严格程度不同,有的比较严格,有的不严格,甚至是只检测密度,尤其是在奶源紧张时。企业增加的这些监测指标,对于绝大多数的奶站而言是不具备检测能力的。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奶站业主告诉我们,生鲜奶的异味是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奶站间展开利益博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筹码。因为生鲜奶的异味无法进行客观检验,所以只能完全依赖收购人员的经验判断。据一些奶站业主反映,在乳品销售旺季,奶站交售的生鲜乳一般不会因“异味”问题而被拒收。但是,在乳品销售淡季,生鲜奶的“异味”常常是乳制品企业对奶站使用频率较高的技术壁垒。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