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农产品检测中“矛”与“盾”的关系

2009/4/20 15:46:46 来源:网友

  “我们不可能骑着马去追‘帕萨特’。”北疆某地一位从事农产品检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坦言。

  这位专业技术人员所在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尽管也配备了检测农药残留的速测仪,但这种仪器只限于进行定性检测。也就是说,只能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是否存在农药残留进行判断,却无法就该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究竟超标多少进行更精确的定量分析。

  据记者所知,南北疆各地农产品检测机构由于检测手段匮乏,都不同程度面临“矛”之尖锐远不如“盾”之坚固的尴尬局面。由于检测手段滞后,类似一些不良商贩将蘑菇放在添加莹光粉的水中浸泡牗让色泽更好看牘,用尿素或生根粉催发豆芽,以及农户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各种生长调节剂等等,各地农产品检测机构大都一筹莫展。

  检测队伍也有待加强。尽管南北疆地州、县市这两年先后成立了农产品检测机构,但人手不够无疑限制了这些机构作用的充分发挥。记者所到的一些县市,检测机构对当地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通常只能采用每周1至2次抽检的办法。而严格意义上的检测,应该是每一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都必须经过严格把关!

  市场“准入”制度尚且如此松弛,各地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准出”制度就更较不得真了。

  农产品检验检测人员即使编制配齐,人数毕竟也是有限的。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还需要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可是在一些地方,农技人员连必要的办公、交通、研究设备都不具备,拿什么来指导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市场上无公害农产品优质不优价,也影响各地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热情。无公害也罢,绿色、有机产品也罢,从基地创建到品牌创立也是需要大把投入的。这种投入如果无法及时得到市场回报,创建者的热情势必逐渐冷却。

  “希望国家真正重视这项工作。”采访中一些从事农产品检测的专业人员说。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