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人之过”还是“畜之祸” 人畜共患病缘何频发

2009/6/5 10:02:10 来源:南方网

  人畜共患病究竟是人之过,还是畜之祸?频频发生的人畜共患病值得人们深思。本期报道追根溯源,为人畜共患病找出了“病因”,更为防范疾病开出了“药方”。

  仍在全球肆虐的甲型H1N1流感,再次敲响了人畜共患病危害人类健康的警钟。人畜共患病有哪些特点?其频频发作的原因是什么?应当从哪些方面防范?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专家——

  ■全世界已证实250多种人畜共患病,近年来呈增多趋势,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

  记者:什么是人畜共患病?

  徐建国(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研究员):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其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目前,全世界已证实250多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性动物病,其中危害较大的有89种。新出现的各种感染性疾病,越来越呈现出“人畜共患”的关系。

  郑增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兽医卫生评估室主任,研究员):在目前已知的人类1415种病原中,有 868种病原来源于动物。据WHO报道,过去10年,大约75%的新发公共传染病来源于动物或动物源性食品。

  记者:病原体是如何传染人的?

  李皓(环境教育学者,博士):在自然状态下,病原体进入人体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鼻进入,比如飞沫、粉尘中携带的病原体;二是通过口进入,比如饮水、食物被病原体污染;三是通过皮肤进入,比如皮肤损伤后接触病原体,被携带病原体的虫子叮咬,被体内有病原体的动物咬伤等。

  记者:近年来人畜共患病呈现哪些特点?

  郑增忍:研究资料表明,人畜共患疫病不仅频繁发生,而且呈现上升的趋势。一是传统型的人畜共患病呈现流行态势。比如,鼠疫、结核病、血吸虫病等,因为动物宿主不可能根除,时而死灰复燃;在拉丁美洲,猪体内寄生的囊虫/绦虫寄生虫导致每10万人中就有100人感染,引起癫痫症、头痛等症状;每年全世界估计大约有55000人感染狂犬病死亡。

  二是老病原出现新变异,人畜共患病威胁越来越大。由于病原毒力变异和组织嗜性变化,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危害。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原本只感染家禽,对水禽和哺乳动物并不致病,但由于禽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的毒力发生变化,不仅能使水禽感染、发病、死亡,而且祸及人类。

  ■生态环境的改变、动物经济的发展、食用野生动物,大大增加了人畜共患病发生、流行的风险

  记者:人畜共患病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郑增忍: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旅游业的兴盛、全球经济贸易的增加、交通条件的改善,都是人畜共患病增多的因素。特别是经济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剧烈改变,加剧了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生活范围的不断拓展,使人们不断破坏和入侵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增加了受病毒感染的几率;森林的大面积砍伐,迫使野生动物离开原先的生存领地,将病原体直接或间接地带到人类社会。此外,全球气候变暖激活了许多病原体,导致蚊虫等传播媒介大量滋生。

  徐建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动物经济的迅猛发展。由于人类对肉、奶、蛋的需求猛增,畜禽养殖的规模越来越大、密度越来越高,集中饲养和一家一户散养并存,疾病传播的机会就多了。

  郑增忍: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全球化改变了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方式,日趋加速的城市化导致畜产品的运输、贮存及制作的需求增加,也为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流行创造了条件。

  记者:吃野生动物会不会引发人畜共患病?

  徐建国:目前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丧生在人类的口中,一旦误食含有病毒的“野味”,很有可能导致新的传染病流行。即使野味不带病毒,也有传染寄生虫的风险。有些寄生虫“蒸不熟煮不烂”,很容易寄生在人体内。

  郑增忍: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极其复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天然病原库。许多病毒在动物体内相安无事,一旦与人接触、发生变异后,就容易引发疾病。野生动物贸易以及野生动物肉食消费出现增长的趋势,已对人的健康和动物卫生造成巨大的风险。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