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健康资讯 > 正文

专家面对面:营养学教授马静谈“增高”(3)

2009/7/16 11:19:34 来源:39健康网

  运动并无“过度”之说

 

  人的运动极限是非常高的,所谓“运动过度”其实是个体差异的问题。在运动过程中,承受负担最大的是心脏。如果运动时没有出现心脏的不适,如恶心、心慌等,只是出现肌肉疲劳酸痛等,属于正常情况,休息后就可以恢复,并不存在“运动过度”。

  其实,经常参加运动,尤其是发育期的孩子运动是对增高有帮助的。马静教授简单概括了孩子运动的好处——

  1、户外运动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紫外线照射,紫外线刺激皮肤的维生素D的转化,促进钙吸收,增加骨量。

  2、运动可以使骨骼负重,而骨骼负重是骨骼生长的一个条件,所以运动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另外,经常运动通过肌肉和韧带的牵拉,也有助于骨骼的生长。

  被迫运动者容易晕倒

  研究发现,主动运动者承受力强,被动运动者承受力弱。如果有些孩子觉得运动是“被迫”的,就容易疲劳,一开始运动就脸色苍白,持续运动一段时间甚至会晕倒。这种情况并不是说“运动过度”,更多的是心理因素影响。因此,鼓励孩子参加群体式的运动,大家在一起更容易产生运动的愉悦感。怀着愉悦的情绪投入运动中,更容易摆脱“被迫感”,获得锻炼。

  成人增高有机会吗?

  谈到成人是否还有增高机会,马静教授说:“这点比较难,成人的骨密度已经达到一个平台期。”从人体机能状态来说,每个人的骨密度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呈上升状态的,到20岁后基本达到平台期,然后到40岁时骨密度开始下降。

  但是,骨密度的情况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可能到25岁,他的骨密度才到达平台期。就像民间说法“二十三,蹿一蹿”一样,说的就是有的成人到了23岁还能长高,其实就是个体差异。像一些广告中的成人增高产品或增高方法,在宣传其效果时也是利用这个个体差异,甚至放大了这种个体差异的存在。

  你属于个体差异中一员吗?

  至于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属于“个体差异”中一员呢?马静教授说:“目前还没有方法可以知道,身高受到一定的遗传因素影响,父母身高可以参考。”

  如果说有技术可以预测人体身高的最高值,那也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因为就目前的医学研究水平而言,现行技术还不能确定每个人骨密度的最高值,也就是说还不能判定一个人到底最后能确切长到多高。所以不能误信这类的“通过预测身高来进行增高”的广告,但凡提到这种方式的增高广告,需要多加心眼识别,避免上当受骗。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