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再生稻连续高产 技术管理是关键

2009/8/20 15:38:16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四川省富顺县再生稻连续20多年获得大面积丰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该县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郑常敏认为,主要是在水稻生产上形成了杂交中稻、再生稻有机相连的稳固的管理、耕作模式。一句话,技术管理是关键。

  专业管理

  再生稻省工省力不省肥,全县常年促芽肥需求量在6000吨以上。为保证全县再生稻生产用肥,县委、县政府每年在组织协调好农、商两家利益关系的基础上,要求以农业部门为主,及时做好收款、购肥、保管、施用等配套服务;各级服务部门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县、镇乡两级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给予肥料补贴。从而,有效的调动了农民在肥料投入上的自觉性。

  日前,在富顺县赵化镇广袤的绿油油的稻田里,专业的施肥队伍呈一字形排开,齐刷刷的撒施再生稻促芽肥。今年,全镇再生稻蓄留面积1.6万亩,其中在6个村19个组选择了中稻长势旺、再生力强、病虫害轻和有水源保证的稻田2000亩,作为集中成片高产示范田。同时多方筹措资金,购置化肥226吨,根据看品种、看苗情、看抽穗早晚、看天气,定施肥时间和数量的“四看两定”原则,组织专业队伍按时足量的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

  像赵化镇一样,今年,富顺县26个镇乡共蓄留再生稻44万亩,力争有收面积达到40万亩、总产量达到5.5万吨,比去年增加0.5万吨。据了解,自2003年开始至今,该县一直是全国再生稻产量唯独超过1亿斤的生产大县。为使这块 “金牌”长期高挂,全县上下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管理、生产方式,极力确保再生稻持续高产丰收。

  自上世纪80代中期开始,富顺县大面积推广普及再生稻以来,全县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单产逐年提高,平均亩产稳定在150公斤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年总产量均达5万吨以上,与小春粮食产量持平。20多年来,全累计新增稻谷近100万吨,在南方13个重点水稻生产省、市中具有重要影响,其生产水平名列全国第一,为国家稳粮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省政府多次在该县召开全省再生稻生产现场会。

  技术支撑

  再生稻蓄留成功与否,技术到位是关键。不论遇到何种气候条件,农业部门都能根据再生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多年经验,制定科学蓄留和管理再生稻的技术对策。一是选择适宜品种,过好“品种关”。通过品种展示试验筛选和生产调查结果,加强再生稻区主推品种的宣传,引导农民选用具有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再生力强、生育期适中、后期不早衰、抗倒力强等特征特性的品种。二是搞好头季稻健身栽培,过好“保芽关”。在适期早播、培育壮秧、规范栽培、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灌溉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对稻秆和叶片危害较大的纹枯病、螟虫、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保证了再生芽正常分化和发育。三是施好促芽肥和发苗肥,过好“发苗关”。以施促芽肥为主,促芽肥与发苗肥相结合;实行分类指导,坚持“四看两定”施肥原则;施肥时间宜早不宜迟,施用数量宜重不宜轻,特别是对后期供肥力较差的浅脚田和叶片落色早、褪淡较快的田块,以及田间干旱缺水的田块,早施、重施促芽肥。

  “今年,我们继续开展了再生稻‘百千万’高产竞赛活动。”郑常敏介绍道,县上要求各乡镇抓好100亩成片高产攻关田,力争亩产达300公斤;1000亩高产示范田,力争亩产达250公斤;10000亩丰产示范片,力争亩产达200公斤。同时,抽调农技人员50多名到基层开展大面积技术指导和服务,培训再生稻田管技术近20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3万余份,确保再生稻蓄留一亩,成功一亩,高产一亩。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