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国储玉米顺价竞拍旱情中完美解套(2)

2009/8/24 13:59:31 来源:网友
    2008年中国玉米产量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中国官方为了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指派中央储备粮总公司在东北四省区按照政府保护价临时收储了3000多万吨新玉米。这相当于该地区玉米总产量的50%以上,或商品玉米量的80%以上。

    这项举措彻底改写了国内玉米市场的基本格局,大量用粮企业为争夺粮源,不断抬高玉米价格。在东北地区,玉米收购价格已经由年初的1200元/吨提升到目前的每吨1500元以上;在山东,玉米价格由年初的每吨1300元左右提升至目前的每吨1860元,接近2008年的历史高点。

    尽管从7月21日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向市场投放临时储备玉米。但由于投放市场的价格较高,反而进一步拉动市场价格走高。

    旱灾更成为绝佳炒作题材,投资机构纷纷唱多。仅仅从7月20日至8月20日,各地玉米价格就上涨数十元。增长最快的山东地区,一个月间玉米价格每吨增长了150多元。

    业内人士分析,再考虑到需求回升等因素,今年内玉米价格还会保持涨势。

    需求的增加主要来自畜牧业的回暖,尤其是养猪行业正在从5、6月份的低谷中恢复,在中秋、国庆两节前还会维持相对快的发展速度。由此带来的饲料需求必然会进一步拉动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

    “我们前几个月的开工率还只有60%,现在已经恢复满负荷生产了。”六和饲料在山东的一家加工厂原料经理对记者说。

    粮价走高考验CPI

    对于中国的粮食主管部门来说,粮价上涨是一个好消息。此前,粮食局、发改委等机构一直在为扭转粮价不断下滑的势头绞尽脑汁。

    上周二第五批国储玉米竞拍结果揭晓之后,国家粮食局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表示,“目前的市场形势还是非常有利的,基本上达到了我们预期的调控目的。”

    当天,官方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四地拍卖国家临时储存玉米200.07万吨,经过数小时竞价之后,实际成交100.19万吨,成交率50.07%,成交均价1584元/吨。无论从成交率还是成交价来看,都是历次拍卖最高的。

    在粮食局官员看来,国储玉米顺利解套,堪比疏通了官方头上的一个巨大“堰塞湖”。此前由于拍卖价格高于市场价,一方面用粮企业原料告急,另一方面政府手中3000多万吨玉米无法顺价入市,可能变成沉重的财政包袱,甚至影响新的政府调控计划。不过,当政府如愿以偿把粮价托高之后,能否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则是一个新的考验。

    吉林省一位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认为,“政府应该重新评估国储玉米投放策略,如果继续一味求高价,对企业不是什么好事,对于经济也不是什么好事。”他表示,自从原材料价格上涨以来,终端产品价格却没有相应提高,公司承受了很大的财务压力。

    这源于市场机制的扭曲。“在原材料环节我们要接受政府垄断的垄断价格,但在终端产品市场上却要接受市场竞争。”因此,“为了扭转眼下的亏损状态,加工企业肯定是要提高产品价格的。”

    这就意味着,当粮价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将不可避免地往下游传导。从食品、原材料开始,一直传导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使各种社会消费品承受涨价压力。 (李平)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