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假冒食盐够40万人吃一年 重庆侦破私盐第一大案(2)

2009/12/1 15:44: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这起案子,让私盐买卖这种听起来有些遥远的现象突然间闯入了公众的视野。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李直:“私盐它是两个概念,它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上面,它是没有获得国家的许可证,没有国家的审批,私自用工业盐来生产食盐,这是一个私盐,它没有加碘,还有在很多工业元素上面,不符合国家的要求标准,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它经营上面,没有国家的批发许可证在进行营销。”

  根据国务院1996年颁布的《食盐专营办法》,为了加强对食盐的管理,保障食盐加碘工作的有效实施,保护公民的身体健康。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制度:国务院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食盐专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食盐专营工作。也就是说,各地食盐统一由当地盐业公司负责供应。而不法分子销售的私盐,一般是没有加碘的工业盐。在重庆徐守华团伙私盐制售案中,查获到的假冒食盐总量达到了788.85吨。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李直:“近800吨盐,相当于40万人一年的(消费)量。”

  这批私盐几乎够一个县的人吃一年的,数量相当惊人。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些私盐用载重量10吨的卡车来运的话,足可以装满一个80辆车的车队,好在目前人赃俱获。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多私盐,竟然渗透进入了重庆各个销售点和商店,买到了老百姓的盐罐子里。

  在这起徐守华团伙案中,犯罪分子并不是直接销售工业盐,而是把大包装的工业盐加工成了小包装的假冒食用盐再卖出去。据我了解,根据《食盐专营办法》,国家对食用盐从购买、到运输、再到分装加工,有很多监管环节。这些犯罪分子到底是如何闯过一道道监管关卡的?我们来看看。

  这起特大私盐案从发现线索到水落石出,耗时接近两年。那么,一开始是怎么发现市场上出现私盐的?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李直:“2008年初的时候,我们在重庆市的一些区县,主要是荣昌县,当时分公司它们的生产情况营销情况,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反映他们的销量下降,而且是急剧下降,他们在2008年一季度销量只有400吨左右,而2007年初,同期达到900吨,一个季度少500吨,同期下降58%,这引起了我们局里面的高度重视。”

  食盐作为一种特殊食品,人们每天的消费量基本不变,而荣昌县的人口数量也基本稳定。因此,当地的食盐消费总量也应该基本稳定。由于国家实行食盐专营,正规的供应渠道只有盐业公司一家。因此,销量出现58%的下降绝对反常,重庆市盐务局断定:一定有私盐闯入了重庆市场。立即成立专案小组展开秘密调查。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李直:“因为开始的时候,不能把面扑的太大,太大了我们担心一点,把这个消息透露出去之后打草惊蛇,也怕内部出现一些情况。”

  调查结果证实,的确出现了假盐,这些假冒食盐做得极其逼真,用肉眼难以判断真假。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稽查处处长涂红:“一检查就发现有的地方卖的盐,跟盐业公司生产的正规盐,有不一样的地方,拿上来我们一鉴定一看,真的,还分不出真和假,分不出来然后我们找了两个专家来看了一下,一看发现,这个里面肯定是假盐,假食盐它不含碘,我们用碘试剂一测它没有颜色变化的,你来试试,你看没有颜色反应的,你看(这个)有颜色的变化了,这就说明它是合格的,加碘食盐,左手这边这个就是用工业盐加工的假食盐,我右手边这个就是盐业公司生产的合格加碘食盐。”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