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从食品安全事件 盘点吃毒榜

2010/4/23 13:00:59 来源:华媒网

    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沉重地打击人们的饮食信心……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

   

 食品安全问题沉重打击人们的饮食信心(图源:网络)

    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沉重地打击人们的饮食信心……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

    地沟油

    事件:2004年7月,南京市秦淮区工商分局执法人员收缴了万斤成品的“地沟油”。

    危害:地沟油是下水沟中的油腻脏物经熬煮提炼而成,它含有大量毒素,如果食用,其致癌、致畸的毒性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常识:取油层底部的油一两滴,涂在易燃的纸片上,点燃并听其响声。燃烧不正常且发出“吱吱”声音的,是不合格产品。

    苏丹红

    事件:2005年2月,在英国最大的食品制造商第一食品公司生产的产品中发现了被欧盟禁用的苏丹红一号色素。不到1个月,苏丹红事件席卷中国。

    危害:苏丹红是人工合成的亲脂性偶氮化合物,属工业染料,不能用作食品添加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归为三类致癌物,即动物致癌物。

    常识:苏丹红不易溶于水,将可疑的物质放入水中便可分辨。

    福寿螺

    事件:2006年5月23日前后,北京第一例食用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确诊。截至8月21日,北京市卫生局统计,全市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达到70例。

    危害:广州管圆线虫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急性剧烈头痛,并伴有发烧等症状,其次是脖子僵硬,皮肤疼痛,还有出现恶心、呕吐等,严重的还会引起死亡。

    常识:福寿螺及其他淡水产品,加工加热至熟透,即可保证食用安全。

    多宝鱼

    事件:2006年11月17日,上海市公布了对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的抽检结果,30件样品中全部被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部分样品还被检出孔雀石绿、氯霉素等多种禁用渔药残留。

    危害: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具有高毒素、高残留、高致癌和高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

    常识:要辨别鱼体内是否有孔雀石绿,首先要看鱼鳞的创伤是否着色,受创伤的鱼表面会发绿,严重的还长有青草绿色。

    人造蜂蜜

    事件:2006年7月,中央电视台曝光了湖北武汉等地的“人造蜂蜜”事件。造假分子手段五花八门,并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剂、甜味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化学物质。
危害:假蜂蜜几乎没有营养价值可言,而且糖尿病、龋齿、心血管病患者喝了还可能加重病情。

    常识:将蜂蜜滴在白纸上,如果蜂蜜渐渐渗开,说明搀有蔗糖和水。

    瘦肉精

    事件:2006年9月,一批来自浙江海盐县瘦肉精超标猪肉和内脏导致上海9个区336人次中毒。危害:

    瘦肉精在猪体内的残留量都很大,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会使人积蓄中毒。

    常识:购买猪肉时要拣带些肥膘的肉,颜色不要太鲜红,猪内脏因瘦肉精残留量多不宜食用。

    桶装水

    事件:2007年8月,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流通环节对北京、天津、深圳、河北、辽宁、浙江6个省市15家企业生产的桶(瓶)装饮用水进行的质量监测表明,部分桶装水菌落总数超标严重。

    危害:长期饮用劣质桶装水,将引发一些相关的肠胃疾病。

    常识:劣质桶透明度差,颜色为深蓝色或紫色,桶身摸上去高低不平,特别是瓶口摸着刺手。

    “新鲜红枣”

    事件:2008年8月,人造“新鲜红枣”流入乌鲁木齐市场,人造“新鲜红枣”主要经过两道工序,着色和着味,再次放进加入大量糖精钠和甜蜜素的水池中浸泡,使其口感泛甜。

    危害:过量食用甜蜜素和糖精钠将对人体产生直接危害,会起血小板减少,酿成急性大出血。

    常识:自然成熟的红枣不可能同时变红,枣堆中应该有半红或者黄色和青色的枣。

    三聚氰胺

    事件:2008年9月,三聚氰胺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据卫生部通报,截至11月27日8时,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有29万之多。

    危害: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常识:把少许奶粉放进嘴里品尝,真奶粉细腻易粘,溶解较慢;假奶粉放入口中很快会溶解,不粘牙,甜味浓。

    海南豇豆

    事件:2010年1月以来,海南豇豆在武汉连续三次被检测出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上海、广州等地也相继查出“有毒豇豆”,造成海南豇豆大量滞销。

    危害:农药残留超标很难清净干净,食用过量,会对人体造成一系列严重伤害。

    常识:在淘米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用清水洗干净,就能使蔬菜残留的农药成分减少。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