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重新定位大豆产业 振兴大豆产业不是反对进口(2)

2010/8/3 14:17:29 来源:金融界

  重新定位大豆产业

  在刘登高看来,国内大豆产业之所面临今天的困境,首先缘于对大豆认识的混乱。

  刘登高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已然发生变化,人们对蛋白质的需求增加。此时不应该还停留在几十年前以吃饱为目标的数量指标上,而应该在考虑数量指标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指标。如果我们把大豆只看作无足轻重的低产作物,甚至不惜放弃,这将会犯“历史性错误”。

  “实践证明,中国大豆含有蛋白质高,而且是非转基因安全可靠,更适合于直接食用。看来,国产大豆的主要方向应该是直接食用和食品加工。我们应该重新定位国产大豆的发展目标。”刘登高对本报记者说。

  帮助大豆“过渡”

  2009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4255万吨,比2008年净增加500万吨。

  如何看待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的关系?刘登高告诉记者,进口一部分大豆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因此放松对进口贸易的宏观调控,以免过量进口大豆,造成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冲击。

  刘登高表示,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在谈判时把大豆作为“砝码”,做出让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该对做出牺牲的大豆产业做哪些补偿,如何帮助大豆产业适应过渡期,却没有来得及认真考虑。

  “‘进口大豆等于进口水,进口土地’,听上去很美。但是不要忘记,这种所谓的‘水’和‘土地’不仅不能解决国内农民就业,而且如果无限量进口,就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农民就业。”刘登高说。

  目前,我国大豆主产区的豆农有4000多万人。在主产区以外,轮作、间作、套种的大豆面积不断在扩大,占到全国大豆播种面积50%左右,涉及农民3000万人以上。在我国,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大豆食品加工企业有4000多家,在大豆食品加工企业就业的职工有数百万人。

  刘登高建议,国家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应当对这些实际情况给予充分考虑。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