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库存充裕对冲粮食减产 粮价飞涨机率不大(2)

2010/8/18 10:02:20 来源:中国投资协会网站
    粮价上涨空间有多大?
 
    虽然今年出现全球性减产,但是,粮食供给仍然充足。类似2007年、2008年粮食价格飞涨的局面,再度出现的可能很小。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尽管一些主要出口国面临生产问题,但是世界小麦市场依然平稳,远远好于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时的情况。在连续两年获得创纪录的高产之后,国际小麦库存得到补充,足以填补目前减产造成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小麦出口国持有的库存,即主要用来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库存依然充足。
 
    根据FAO的统计,今年年末全球小麦的存货消费比为28%,即存货可以满足全球102天的需求。
 
    美国农业部的小麦价格展望报告显示,2010年-2011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量为1.87亿吨,与三年前相比,升幅超过40%。
 
    上一次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油价屡创新高,粮食作为能源替代品的需求旺盛。在FAO看来,对2010年世界小麦产量预测数的下调反映出供应趋紧,而且与上一季相比,小麦价格可能出现上涨。但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其他粮食市场在内的外部因素,目前尚未构成威胁。
 
    市场也颇为接受这一观点。在各方向市场保证全球供应充裕后,在8月5日达到高点后,小麦期货价格持续四个交易日下跌,8月11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9月交割的软红冬小麦报收每蒲式耳694.75美分,累计下跌11.6%。
 
    就中国而言,粮食主要依靠国内供给。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陈萌山介绍说,从2003年至今,中国小麦连年增产,共增产了536亿斤,国内储备充足。目前中国小麦年消费量在2100亿斤左右,今年冬小麦产量达到2176亿斤,如果加上即将收购的春小麦,今年小麦生产总量将超过2300亿斤。
 
    FAO的测算认为,2004年至2009年中国粮食存货消费比持续上升,其中大米存货消费比由45%上升至54.5%,小麦则由48%升至76%,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
 
    不过,对中国来讲,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崔晓黎认为,生产成本是推高粮食价格的基础性因素。据他调查,目前在农村雇佣劳动力的平均价格为每天60元,个别偏远地区略低,也要达到50元,这比两三年前提高了25%-30%。另外,柴油、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也有所提高,共同推高生产成本。
 
    崔晓黎认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决定了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将稳定高于国际市场。
 
    今年以来,中国已从美国进口了120万吨玉米,从越南进口了60万吨左右的大米,而前些年中国每年进口玉米不足10万吨。崔晓黎认为,目前的进口数量与国内消费量相比,占比很小,很可能是企业基于国内外市场差价自发做出的决策,但这种变化会是长期的。
 
    今年以来,绿豆、大蒜、姜等小宗农产品价格出现暴涨,这对粮食价格也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夏粮收购过程中,市场价格持续高于国家制定的最低收购价,同时出现了农民惜售的现象。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王远鸿告诉本刊记者,部分品种减产使市场对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从供求本身看,主要农产品产需基本平衡,真实需求和供给缺口并不大。但由于部分品种和部分地区矛盾比较突出,价格上涨预期比较强烈。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在当前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主要归因于通货膨胀的预期,而非其本身供需失衡的结果。通胀预期通过影响供给层面的扰动而影响粮食价格的正常走势。不过,由于需求较为稳定和生产的周期性,供给层面造成的粮食价格单边走势往往不可持续。
 
    “下半年看涨农产品价格,理由不是农作物的大幅减产,而是流动性推动。”浙商证券报告则称,无论是年初以来国内小宗农产品价格飙升,还是7月国际大宗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本质原因是流动性过剩。农产品结构性或区域性的短缺,会成为投机资金炒作农产品价格的借口和动力,这种现象在今年上半年表现得已然明显。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