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稻田蟹变身大闸蟹,岂止是利欲熏心!

2010/10/6 6:26:25 来源:网友

    秋风起,蟹脚痒,农历九月十月,又到了中国人吃螃蟹的季节,当然能被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正宗螃蟹无非阳澄湖的大闸蟹,但毕竟大闸蟹受产地所限,虽然品质超群,但数量不多,因而价钱不蜚,恐怕也不是能容易吃到。不过在一个信奉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虽然吃不到大闸蟹,各地市场上一般的替代品河蟹、沟蟹、稻田蟹也大量就市,粉墨登场。只是与大闸蟹相比,价格差异显而易见。正是基于这显而易见的差价,让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奸商看到了商机,也打起了歪主意。

  据扬子晚报10月4日报道国庆黄金周,肥嫩鲜美的螃蟹开始上市,并“晋升”为饭桌上价格不菲的头道尝鲜菜。然而,昨天南京下关惠民桥水产品交易市场内知情人士却向本报新闻热线爆料称,近日大量上市的“大闸蟹”中,有一批“山寨版大闸蟹”,它们外表看起来与正常大闸蟹无异,却是“洗蟹粉”的产物,市民如不慎选购,不仅多付许多冤枉钱,还可能对健康不利。记者经过暗访式调查,证实了这一“洗蟹黑幕”。据称,从普通的稻田蟹、河沟蟹用"洗蟹粉"清洗伪造变成“青壳大闸蟹”,价格至少可以翻一倍,如果饭店一次采购数百上千只螃蟹,利润十分可观。
  
  显而易见,“利润十分可观”才是不法奸商不惜坑害客户的原始动力,其实在现实的社会中并不鲜见,甚至司空见惯,比如洗虾粉漂白、化学药剂给食品清洗上色,这些表面上的坑人交易,看起来只是简单的利欲熏心,其实正如同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系列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假疫苗、苏丹红、假药品等一样,其触目惊心的无商不奸的根源还在于诚信的缺失,在于基本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扭曲。

  在现实的中国社会,相信几乎每一个人都遇到过“被假货”、“被山寨”的经历,从食品、药品到服装、音像制品,发展到从假文凭到剽窃学术论文,以至于国人在消费任何商品的时候都会首先在脑海里对真假或商家的诚信打上几个问号,似乎中国社会人人都要学会辨别真假的专业能力,因为种种无处不在的假冒伪劣屡禁不止让人近乎绝望的同时,媒体或专家只是不断的告诫公众如何识别奸商的伎俩,这些有着巨大社会危害性的严重不法行为,不仅仅破坏了基本的商业规则和道德伦理,而且对消费者、对公众造成了直接或潜在的身体危害或其它负面影响,却往往因为政府监管的不力和惩处的轻微,继续如雨后春笋一般,按下葫芦浮起了瓢,有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公众怨声载道,却似乎又无可奈何,因为面对的类似稻田蟹变身大闸蟹现象,潜伏在整个消费市场之泛滥早已经令人不堪而失望。

  关于商人,中国人历来有很多诠释,一说要诚信为本,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云云,看似美好的行业道德,但好象也仅仅局限于一种公众的期望;而对商人的另一说是无商不奸,则似乎让人们有更多的直接感受,尤其是商品经济下的现代中国社会,信奉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的终极利益至上哲学,于是出于利欲熏心的利益驱动,诚信二字几乎被一些甘为奸商的经营者们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一个视诚信为垃圾的社会,利欲熏心也就成了自然的生存法则,很多时候在一个市场里,所有的商家都在用同样的方法造假坑人,大家心照不宣,形成了一种恶劣的经营氛围,弄些小聪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成为风气,往往即使被消费者识破,商家也会理直气壮的申辩:家家都是这样。好象他不这样就经营不下去了似的。就象稻田蟹变身大闸蟹的这南京的农贸市场里,记者都发现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难道当地的监管部门就真的没有发现或发现不了?为什么很多时候都是媒体记者曝光后政府职能部门才发现、才跑去治理?那要这些监管部门干什么呢?我们也看到,不论出多大的问题,奸商们也受不到多大的实际经济损失,更难以受到法律的制裁严惩,为什么不让这些不法奸商倾家荡产呢?显然政府的监管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当然法律的制裁上过于宽松,恐怕也是个问题,造成类似这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危害公众健康或生命安全的重大社会隐患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通过稻田蟹变身大闸蟹这些恶劣的现象,理应当首先引起政府方面的反思。

  当然除了政府的监管缺失以及法律对奸商过于宽松之外,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自然也会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利欲熏心、假货横行,制假贩假甚至已经从商人泛滥漫延到了各行各业,几乎成为颠覆传统道德的时代梦魇,或许这种缺乏诚信的社会大环境,更值得全社会反思。毕竟稻田蟹变身大闸蟹只是没有诚信的道德观下利欲熏心的结果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