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气候变化,粮食产量是增是减?

2010/10/29 9:43:16 来源:新华网

    未来气候变化,将对粮食生产形势造成什么影响,一直是气候和农业领域专家所关注的焦点。近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关于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该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华北平原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根据多年的田间实验,立足华北平原开发了植被界面过程的生态水文动力学模型,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作物轮作系统,采用南北比较、多站比较和区域分布式模拟,对华北平原作物产量包括气温、降雨和大气二氧化碳肥效的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做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历史的模拟,课题组发现,去掉化肥等农业管理技术进步措施的影响,华北平原建国以来产量逐年增高仍与较适宜的温度、降水和CO2浓度等气候条件相关。从温度的角度考虑,如果温度增加,特别是夜间温度增加,将促使作物生长季缩短,从而导致华北平原作物减产。有关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1℃,冬小麦生育期缩短17天,对单产水平影响较大。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不排除温度升高到某个对作物更适宜的范围,造成作物产量提高的例子。

    “气候变化并非都是负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可以对农作物起到增产的作用。”课题组负责人莫兴国认为,二氧化碳增加后产生的肥效,再加上灌溉、降水增加将会减缓甚至扭转升温给作物产量带来的负效应。对于增产作用,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效果各异,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产量能够增加20%左右;玉米、高粱等作物,增产效应不明显。

    “从这点意义上讲,小麦可能更容易适应气候变化。同时,温度的升高使北方原本一些不能种植小麦的寒冷地区能种小麦了,造成了小麦的生产界限北移,也达到了增加产量的作用。”莫兴国表示。另有其它研究表明,目前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已由长城沿线向北扩展了1-2个纬度,约有100-200公里左右。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