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法学教授质疑工商局公布鲜蘑漂白事件检测结果

2010/12/2 9:04:31 来源:搜狐网

    中广网北京12月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昨天的节目中,我们报道了“北京市小学生检测出鲜蘑菇有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事件,引发关注。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就“鲜蘑被漂白事件”,向北京市工商局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该研究中心的何兵教授昨晚在接受新闻纵横采访时表示:他们还没有收到相关回应。他再次强调:北京市工商局应该依法公开相应政府信息,解除社会对于该食品安全的忧虑:

  当时看了这个报道以后,我觉得工商局的回答确实没有一个让我信服的科学依据,因为这个小学生做出这样一个科学证明以后,工商局首先应该进行调查,然后才能说人家有没有科学性?工商局没有进行调查就一口说人家没有科学性,这是没有道理的。第二个关于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餐桌上的问题,这个问题太重大了,如果这方面信息不公布于众的话,直接影响到市场的消费和消费者本身的安全问题,这一事件在另一方面也是督促政府成为透明的政府,政府公开的话不仅是我们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要求的,也是国务院所一再强调的,但是要成为一个透明政府不仅要靠文件来推动,还要靠公平社会包括我们自己来不断的推动,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提出了信息公开的申请。

  何兵表示:他已经注意到昨天傍晚有一条消息,称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公布了近期对北京市场蘑菇产品荧光增白物质的专项监测结果,3个样品表面检出荧光增白物质,抽检合格率为97.73%。

  何兵教授表示,北京市食品办在此时公布结果,说明有关部门对社会的呼声反应迅速,但看了公布的检测结果,也提出了两点疑问:

  疑问一,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近日组织相关部门对北京市场销售的蘑菇产品荧光增白物质进行了专项监测。30号媒体公布的小学生调查结果,为何食品办用2009年以来的调查结果来解释?

  何兵:他们说针对这个小学生提的这个问题,然后进去做了一个市场调查,这个好象不大可能,因为这个问题昨天媒体才公布的,今天上午一上午不可能在全市各个地方就完成抽样,完成分析再完成统计,我想如果他们的调查是曾经发生过应该是以前发生过至少不是近期的,不能证明近期就是安全的。

  疑问二,食品办专项监测结果显示3个样品表面检出荧光增白物质,据专家分析,认为其中蘑菇表面荧光增白物质来自包装污染。而小学生的调查结果则是他用于检测的16种鲜食用菌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荧光增白剂浸泡。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出入,有关部门并没有做出解释:

  何兵:这个小学生我不大相信他的老师跟小学生串通一气欺骗公众,耸人听闻不大可能,小学生做今天这种抽样,这种研究到底是不是科学?这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小学生的检验是科学的真实的,那么北京市场就是不安全的,如果北京市场像他们说的那么安全的话,小学生的话就是不科学的,既然事件到了这个地步,我想至少北京市食品安全部门要对小学生的科研进行调查,到底人家是科学还是不科学要提出一个合理的答复。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