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保健品业内自曝:送东西实为钓鱼

2010/12/20 12:53:53 来源:新浪网

  ■包括送吃、送旅游、送体检等;推销的千元保健品成本价仅百元左右

  ■市消保委:健康知识讲座、社区“名医义诊”等可能暗藏保健品销售陷阱,老年人在掏钱前记得给子女等亲人打个电话

  前销售人员曝光四种“营销”手段:诱、吹、哄、蒙 1400多元试吃品照样让你“埋单”

  作者:李东华

  □晨报记者 李东华

  12月12日上午8时许,一辆坐满老年人的依维柯面包车在前往朱家角的高速路上发生意外,数名老人在车祸中受伤,其中3人伤势较重。这本是一起普通的车祸,却因和“保健品推销”扯上了关系而变味。

  时下,专门针对老年人兜售各种保健品、医疗器械的“隐性”推销活动越来越多,包括免费讲座提供体检、免费参观厂房提供午餐、免费农家乐一日游——推销保健品的公司花样频变,而销售人员为了达到让老人掏钱的目的,更是大打感情牌,无所不用其极。

  是什么原因让老人将自己养老的钱大把大把地拿出来,换回一堆价格不菲、用处不大的保健品?大家一眼就能看出破绽的骗局,为何老人家却“执迷不悟”?数天来,记者先后走访了受骗老人、曾经从事保健品推销的营销员、心理专家,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

  受骗案例

  先让老人“试吃”  然后逼着“埋单”

  陈阿婆今年78岁,是一名退休教师,平时独居在浦东金桥(9.19,0.00,0.00%)。

  一个月前,陈阿婆家的信箱开始不断收到落款为“海军某部研究所”的信函,邀请她做免费体检。一周前,家中又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海军研究所”工作人员,并表示出于收集老年人资料用于研究的目的,可以免费为老人全方位体验。在对方多次“温情”劝说下,陈阿婆决定去“试试看”。

  那天早晨7点不到,一辆普桑车开到陈阿婆小区门口,车上有一块打印有“海军某部”字样的硬纸板。车上坐着一个身穿海军军装的“小胡”及另一名年约50岁的“熟客”。“一上车,那个‘熟客’就开始不停地介绍说,他通过组织的检查,开了好多药回来吃,现在病全好了。这次只是回去再做做检查。”陈阿婆回忆说。

  约一个小时后,车子来到郊区外一个旧居民区。当她走进屋内,看到已有十几名老人已在等候,还有数名穿制服的人员陪着聊天。老人随后被单独带到各个小房间内做体检。房间内只有一张桌子、一个量血压器,以及一台心电图仪。医生详细询问了陈阿婆的身体情况,随后叫来工作人员,通过刺手指的方式采集了她的血液。“没有几句话的时间,他们就把写有我名字的化验单送了进来。平时在医院做检查要数小时,甚至要第二天才能出报告,他们的速度实在快。”

  接着,医生就开始讲她的病情,并推荐了几款“灵芝丹”。陈阿婆说:“对方称,这些药物在市场上买不到,都是专供首长吃的,而且宇航员都吃。”最后医生给陈阿婆开了一张共计17000元的药单。但她以没带钱、银行卡为由拒绝了当场付款拿药。但在工作人员的盛情推荐下,她还是收下了两盒“价值1400余元”的“试吃品”,并在医生的要求下,当场打开包装试吃。

  第二天,工作人员“小胡”将17000元的药物直接送到陈阿婆家中。陈阿婆明确表示,自己不需要这些东西,但对方突然变脸。无奈之下,陈阿婆只得为已打开包装的两盒“灵芝丹”付了钱,对方才罢休。

  内幕曝光

  营销手段:以小利为诱饵,连哄带骗

  26岁的小张曾在一个有数十人的团队里推销了近两年保健品。那段时间几乎把他培养成一个专业“演员”。虽然收入颇多,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如今在房产中介上班。

  他说,保健品营销团队分工明确,有时会请来一些有名气的营养专家、营销专家介绍经验。而团队负责人提出的要求是:除了违法手段外,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只要对方付钱就OK,顾客群只有老年人。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