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中国粮食安全之考:耕地占全球7%消耗全球35%氮肥

2011/3/3 14:19:20 来源:食品商务网

    编者按: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在未来10年,中国很可能将要面对粮价和农民工工价相互补涨的考验。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关系着这个人口第一大国的现在、将来,还关系着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最重要的国运。本文即是作者对此的思考。

    李昌平 张薇

    另一个事实——

    7%的耕地消耗35%的氮肥

    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事实。但很少有人提及另一个事实:中国占全球7%的耕地,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单位面积上的磷肥和钾肥使用量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

    1984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0731万吨,化肥投入为1739.8万吨,到2007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50160万吨,化肥投入为5107.8万吨。粮食增产了9429万吨,增长21%,但化肥投入增加了3368万吨,增长200%。

    我曾经请教一个农业专家:如果现在化肥投入减少到1984年的水平,我国的粮食产量估计下降多少?专家的结论是产量至少下降一半。我请教过数不清的农民:要是减少一半的肥料投入,粮食产量会减少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回答是减少三到四成。很显然,我国粮食的增产中很大一部分是靠肥料等堆出来的。

    庄稼需要氮肥、磷肥和钾肥等,哪一种肥料都是不能缺的,缺了就会大幅减产。尽管我国是磷矿储备大国,但按照现在的消耗量算,磷肥仅够用30年。我国严重缺钾肥,现在钾肥自给率不足15%。2010年1月,中国与白俄罗斯钾肥公司签署的钾肥到岸价仅为350美元/吨,而中化化肥与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 Corp签订的2011、2012、2013年到岸价,分别为600美元、695美元、790美元。钾肥会不会成为“铁矿石第二”呢?

    我们现在消耗的石化物质越多,子孙后代的粮食就越少,这是我们要明白的民族责任。农业对石化物质的依赖度越高,粮食安全的风险也越高,这是我们要明白的基本道理。片面传播7%土地养活了20%人口的知识,而不让人清楚7%的土地,用了全球35%氮肥的事实,是极不负责任的。

    可以预见的未来——

    粮食高补贴时代即将到来

    但不管如何,中国用7%的土地养活20%的人口,且政府只给了极少的农业补贴,这是事实。可问题是,中国廉价粮食的时代正在过去。

    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

    由于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2002年开始,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两三个村并用一个学校的现象。现在,中国每年需要的农民工还在增加,但农民工新增供给明显减少。劳动力供给相对减少,是2011年的用工价格比2010年至少上升了20%的部分原因。

    工价上涨的另一个原因,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粮价上涨了20%以上。

    在出现“刘易斯拐点”之前,中国农民工的工价是由粮价决定的。19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工工价十几年基本不涨,因为粮价被控制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上。1990年,中国的粮食(水稻)收购价是0.22-0.24元/斤,2011年的粮食(水稻)最低收购价是1-1.1元/斤,只涨了大约4倍。但同期的生产资料价格涨了20多倍。1990年农民在深圳打工的工资大约是400-500元/月,2010年深圳农民工工资大约2000-2500元/月,也涨了4倍。但全国各地同期的公务员工资大约涨了40-60倍不等。低工价是低粮价的结果,低工价也是“全球制造中心”的核心优势之一。

    但是,在“刘易斯拐点”逐步出现后,农民工工价的补涨是不可避免的,工价的补涨也必然带来粮价的补涨,粮价的补涨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价的补涨。未来10年,粮价和工价出现相互补涨是不可避免的。

    农民工工价不能压了,粮食价格也不能压了,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以控制物价的招数未必灵了。控制和稳定物价的最好办法,就是大幅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17.81,-0.52,-2.84%)的最低收购价,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储备。

    在“刘易斯拐点”出现后,如果农民工工价3-5年内涨到3500-4000元/月,如果继续维持“分田单干”的农业制度,对应的粮价(稻谷)应该不会低于2.5元/斤,否则是没有人愿意生产粮食的。要是粮价涨到2.5元/斤以上的话,加上投机炒作,会不会出现麻烦呢?我不知道。但高补贴是不可避免的!给市民补贴,给学校部队补贴,给肥料厂商补贴,给粮食生产者补贴,给粮食储备部门补贴等等。一年补贴几千亿元、甚至更多的时代来了!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