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添加剂去“妖魔化”需多方努力

2011/5/23 10:00:5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近期,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负面新闻不断。继牛肉膏、毒豆芽、毒火锅等曝光之后,北京市工商局和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日前又检测出60个不合格调味面制食品样本,这些抽检产品或滥用,或超范围、超剂量使用甜蜜素、苯甲酸、胭脂红等添加剂。另据报道,各种食品添加剂已经无处不在,每个成人每天大概要吃进八、九十种添加剂。这些消息交织在一起,让广大老百姓和生产企业对添加剂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了恐慌。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对于食品添加剂,我们没有必要谈其色变,将其一棒子打死。目前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先冷静下来,弄清楚哪些是被国家批准使用的添加剂,哪些是不允许使用的。对于允许使用的,按照规定标准进行生产,是不会对人体产生负面作用的。而对于非法使用的,或不符合标准的,应该坚决地予以打击和纠正。而这,需要加强对老百姓和食品生产者的教育和宣传。

  食品添加剂的被“妖魔化”,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国家相关部门在食品添加剂标准方面的缺失和不完善。据了解,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共2400余种,少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允许使用的2922种。更为关键的是,我国被批准使用的2400多种食品添加剂中,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不到500种。这就造成了对食品添加剂使用和监管上的技术困难。比如,在一些餐饮企业,对食品添加剂仍采用“适量”、“少许”的模糊字眼,没有定量标准,厨师们只好凭经验操作,这极容易造成添加剂使用过量。而国家对添加剂的检测也并不容易、快捷。据卫生部4月发布的47种“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录”,其中有25种没有公布检测方法;同期公布的22种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中,也有12种在“检测方法”一栏中是空白或者填写着“无”。各地在食品添加剂日常监管过程中会出现执法依据和执法力度不一致等情况,给行业和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亟待国家有关部门加大科研力度,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检测标准。

  添加剂的被滥用,还与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采取分段管理模式有关。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10多个部门对食品安全“分兵把口”,职责互有交叉,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后难免形成互相推诿的现象。而我国食品行业准入门槛太低,存在着大量的中小食品企业和作坊式企业,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难度。这就要求国家理顺食品安全的监管系统,清晰界定监管职责,并对渎职的部门进行严格问责。食品添加剂的去“妖魔化”的过程,不仅需要食品行业和消费者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监管水平的提高,才能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正名。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