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记者李翔遇害背后的公众地沟油焦虑情绪

2011/9/22 9:13:19 来源:中原网

    2011年9月21日,记者从洛阳市西工区派出所获悉,洛阳电视台记者被害一案已经成功告破,洛阳警方46小时破案。涉案的两名犯罪嫌疑人均已抓获归案。(中原网2011年9月21日)

    随着杀害洛阳电视台记者李翔两名犯罪嫌疑人的落网,李翔的英灵可以暂时得到安息。

    记者,身中数十刀,地沟油。这些关键词的叠加,无疑加重了这一事件的权重。

    2011年9月21日,洛阳警方初审表明,两犯罪嫌疑人仅是酒后起意,而非单独指向李翔,案件性质“系因抢劫”,更与地沟油无关。

    真相,似乎已经水落石出,让几天来一直为此事揪心的公众有了些许的平静。媒体此前导向性的“洛阳电视台记者李翔遇刺身亡疑与报道地沟油有关”报道,也被事实予以回击。

    事实上,只要看一下李翔的个人微博就不难发现,他所发的最后一条微博是个转载的信息,全文为“网友投诉栾川有炼制地沟油窝点食安委回应未发现_新浪河南新闻_新浪河南http://t.cn/arIfPg(分享自@微播河南)”,点击后是新浪网转载的一篇新闻报道,而非李翔个人正在调查暗访的地沟油。

    之后,在媒体的角度选择下,“李翔生前最后还在关注地沟油”也就演绎成了“李翔遇害与地沟油有关”的舆论输出途径。加之,洛阳警方开始在剖析案情时表示,“行凶者手段残忍,死者身中十余刀,该案初步判定为抢劫杀人,但不排除有其他作案动机”,无疑将“李翔因地沟油被害”推向舆论高潮。受此影响,公众义愤填膺,恨不得将嫌疑人立即抓来碎之万段以解心头之恨。

    嫌疑人的落网打破了舆论的一厢情愿,也打破了公众的满情期望。

    虽然李翔遇害未能证实与地沟油有关,但令公众谈油色变的地沟油舆论焦虑却仍然未能得到平息。

    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和油脂工作组组长、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说,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更让公众焦虑的是,卫生部目前暂未能攻克如何鉴别地沟油的检验方法。地沟油在经过洗涤、蒸馏、脱色、脱臭等精炼过程后,单从外观和感官上,很难区分它和普通油的区别。科研人员如此,普通老百姓辨别真假的能力就更差了。

    这,无疑加剧了公众恐慌情绪。

    恰在此时,记者李翔遇害前还在关注地沟油,一下子成为公众情绪的集中爆发点。李翔遇害被疑与地沟油有关,实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公众对地沟油焦虑舆情的渲泄口。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