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白酒涨不停 “约谈”难管用(2)

2011/9/30 9:02:2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约谈”能否管用

    从去年起,发改委的“约谈”就频频出现。先是食用油四大企业在去年底就被约谈“限价”,至今年上半年,约谈的范围再度扩大,发改委同农业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先后约谈过部分日化、方便面、酒类、洋奶粉、食用油等企业。在“约谈”之下,涨价冲动得到了短暂抑制。不过,很快“约谈”在平抑价格方面的效力也很快消失,甚至涌现了强烈的“补涨潮”。

    白酒价格持续疯狂飙升,于是,白酒企业再次进入了有关部门的视线。据悉,本月中旬国家发改委组织有关部门三度召开白酒价格座谈会,大牌企业悉数到场。有关部门领导要求行业协会及白酒骨干企业要起到维护白酒市场价格的作用,同时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不能再出现涨价现象,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

    然而,此前的“约谈”似乎不是那么给力,该涨的涨,不该涨的还是再涨。那么,本次“约谈”效果又会如何呢?

    因为,每每“约谈”,企业把成本的增加作为涨价的理由。加之相关部门没有详细周密的成本调查,失去以数据为支撑的价格干预,单纯的要求限价不深入到行业的核心,一味的坚持“限价”未免让人感到些许的强硬和不尽人情。对于企业的断货以及对经销商的价格管控不利,看似都是企业正常的市场行为。相关部门没有形成系统的调查取证机制,也没有对涨价的背后原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就失去了与企业进行对峙的条件,更没有提出降价的理由。仅仅局限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约谈”层面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即使对白酒企业开出罚单,价格最终还是会涨。联合利华在遭到200万惩罚后,旗下的产品价格平均上涨了10﹪,惩罚似乎变成了涨价必须付出的代价。

    国家有关部门既不希望看到企业亏本,又想在通胀时期有所作为,尽全力维持价格可以稳定运行,同时又没有形成系统的调查机制,所以“约谈”的就变成了矛盾的结合体,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

    浸淫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高端酒只是少数消费群体的宠爱之物。畸形的消费结构催生的是畸形的价格走势。有专家建议,严令禁止三公招待中饮用高档白酒,价格必然会有所缓解。减少消费,降低市场需求,不妨一试效果如何。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