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有机食品勿给造假留可乘之机

2011/10/18 9:17:16 来源:新浪网

  ○有话照说

  有机食品最直观的身份标签就是贴有“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由此不仅赋予了这枚绿色圆形标签极大的含金量,而且催生了随之而来的无限商机。

  “一盒100克的白菜苗售价18元,一斤大米卖50多元,一袋500克的红枣98元……因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民众对有机食品关注度逐渐增加。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供货商给产品简单换个包装就变成有机产品,大多数有机食品根本达不到有机的标准。更有甚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称缴纳1.85万元的费用,1个月便可完成审批。”这段陈述摘自日前有关有机食品黑幕的报道。

  笔者查询发现,农产品分为普通、无公害、绿色、有机4个等级,有机食品认证是食品质量认证的最高级别,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除此之外对土壤、空气、水等环境质量都有要求。

  如此看来,有机农业的核心是遵循自然规律,看看那些摆在超市柜台里面的反季节果蔬,你就不难知道这些所谓的有机食品是何等荒谬。

  有机食品最直观的身份标签就是贴有“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由此不仅赋予了这枚绿色圆形标签极大的含金量,而且催生了随之而来的无限商机。认证市场泥沙俱下,有的认证机构认钱不认“证”,于是出现许多“怪胎”:认证标签是真,有机产品却是假。

  究其原因,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理念,并未形成相关国家规范,即使是作为“裁判”出现的各个认证机构,也只是基于市场竞争的商业运作,而缺乏统一的全国性权威机构实施认证。无序的管理、高额的利润,使得各自为政的认证机构有了巨大的自由操作空间,再加上穿梭其中的代理、咨询认证机构,蕴含无限商机的有机食品本身,无疑养活着一支鱼龙混杂的庞大队伍。

  无论是外表还是口感上,有机食品与普通农作物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消费者之所以不惜重金购买有机食品,更多的只是为了花钱买心安。然而,花了钱却未必能够买到心安。目前,农业部门的抽检只能测定是否“有害”,而无法检测是否“有机”。基于此,含金量颇高的有机食品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监管真空地带,搞定认证机构,就意味着搞定了一切。

  伴随着有机食品的不断升温,不仅需要建立全国性的权威认定检测机构,同时应当明确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国家在健全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无缝监管,对那些唯利是图的认证机构要好好“认证认证”,不合规或故意违规者应及时清理。

  周照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