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添加剂大“裁员”,食品更安全?

2012/4/10 8:46:04 来源:解放日报

  卫生部近日公布将撤销38种食品添加剂,并公开征求意见。消息一出,引起消费者广泛议论:此次食品添加剂“裁员”,能否为食品安全增添更多保障?

  大幅调整力度牵动人心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郭红卫教授介绍,食品添加剂中香精所占比重最大。不过,近年消费者对食品“卖相”要求偏高,色素类添加剂一时成为热门。多年来,我国食品添加剂的调整与食品工艺发展同步。以往,面粉一直被允许添加“增白粉”,使其看上去更白更细;可随着工艺发展,面粉无需添加“增白粉”也能达到消费者心理期望,“增白粉”顺理成章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添加剂调整,本属专业领域内“常规动作”,为何此次倍受关注?专家认为,一方面,过去数年,添加剂的撤销大多局限在个位数,今年圈定38种,调整力度大幅增强。另一方面,近年消费者对身体健康日渐关注,历经苏丹红、孔雀石绿等食品添加剂各种“门”后,消费者如惊弓之鸟闻之色变。基于上述原因,专业的添加剂调整问题,自然而然转变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色素因并非“必然需要”而删减

  何为食品添加剂?上海理工大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徐斐介绍,食品添加剂是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通俗地说,这类物质满足了消费者对食物“色、香、味”的更高要求。现实生活中,一些消费者将食品添加剂“妖魔化”。专家澄清说,添加剂分为不同种类。诸如人工色素等添加剂,如非“必然需要”确实不用添加;但一些防腐、保鲜等添加剂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

  此次圈定的38种食品添加剂,为何能被删减?徐斐解释,除生产工艺发展,部分添加剂失去功效外,对食品安全考量的加强亦是关键原因。抹茶绿、番茄红、茶黄色素……人工合成色素的应用能使食品色泽更诱人,满足了消费者感官需求,在市场也似乎更有竞争力;但归根结底,此类添加剂并非“必然需要”,食品安全阈值也较低,长期服用可能会影响健康。随着这种认知的不断普及,消费者目光从关注食品“外貌”转向重视“内在健康”;此次调整添加剂,就从侧面反映出食品领域发展的这一走向。

  添加剂应用同时须严格监管

  已列入撤销名单的食品添加剂,日后是否真能不见踪影?专家表示,明文规定要落到实处,监管是关键环节。此次列入名单的色素类添加剂大多为人工合成物,价格明显低于安全阈值偏高的天然色素。不排除食品加工商出于成本考虑,继续使用价格低廉人工合成物的可能。如何引导加工商的使用行为符合规定?徐斐认为,只有努力营造良性市场氛围,让加工商无需克扣成本来谋求生存,同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和手段,才能使食品添加剂趋于良性发展。

  专家认为,撤销调整食品添加剂,固然是桩好事;但面对一些本不是“必然需要”的添加剂,应用源头就该被堵住。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添加剂案例为社会敲响了警钟:添加剂在应用时不应急于求成,不应只为牟利变成食品“新卖点”;科学的做法是在应用添加剂前权衡利弊,应用同时出台检验标准严格监管,这样才能让科学这把“双刃剑”真正为食品安全发展所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