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各地动态 > 正文

四川现代农业构建全新格局 阔步迈上新征程

2012/5/21 19:06:19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粮食生产实现“五连增”,时隔12年再创历史新高;十大特色效益农业强势崛起,一大批产业已跃居全国前列;农民收入增幅和总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过去一年是我省农业整体提速、全面飘红的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年;也是农民顺心、农村祥和的一年。

  应该说,通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四川农业已经夯实了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并驶入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快车道,但展望未来,也并非一路坦途。

  高位态势下,如何再求进?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持续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趋势下,如何确保农作物的稳定增产?在劳动力日益短缺的现状下,又该如何保证大宗粮食作物的有效供给?

  增速不停,质量不减,四川农业在“统筹”和“转型”两个关键词的引领下,迈上新的征程。

  统筹发展延展特色效益农业多重功能

  2008年10月22日至24日,省委九届六次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聚焦到一份厚重的文件上:《中共四川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决定》;聚焦到一条主线:统筹城乡发展。

  循着这一发展路径一路走来,统筹城乡已不仅是过去几年四川释放农村生产力、破解农村改革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还将继续成为引领四川农业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

  那么,作为基础产业,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又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近日,记者来到泸州江阳区的酒业集中发展区,在这里记者寻找到了答案。

  “这就是统筹的力量、这就是联动的效果,30万吨有机原粮种植、40万吨基础酒酿造、80万吨基酒储存、100万吨灌装生产、150万吨白酒配套包材供应、300万吨物流配送,已成为一条无缝衔接的产业链。”泸州老窖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一条无缝衔接的产业链条里,30万亩有机红高粱位于产业的最前端,不仅实现了“接二连三”的联动发展,也成为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之源。

  据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着力打造的“十大特色效益农业”都是商品性强、商品率高、产业链条长、互动性强的产业,具有“一业多能”的强大的功能延展性,其中休闲农业就是一个延展方向。

  截至去年,我省依托休闲农业发展已带动2500多个专业村致富,带动了400余万农民就业增收。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我省正着力建设一批产业大基地,其中包括以凉山州、盆周山区为核心的41个主产县的600万亩马铃薯产业带;以宜宾、乐山、雅安为核心的200万亩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以广安、南充为核心的200万亩优质柑桔加工产业带……

  未来,这些绿色产业带将成为一条条流金淌银的乡村旅游精品环线。

  提质转型“四大落点”构建全新格局

  近日,从全省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上传出这样一个信息:当前,绿色食品已由相对注重发展规模进入到更加注重质量监管的新时期,进入了由树立品牌到提升品牌的新阶段。

  无独有偶,今年,我省也将着力于提高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品牌化、组织化、产业化“六化水平”,促进产业基地提质增效。

  发展质量的提升成为同一着力点,如何解读这一转变?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归纳起来,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将是我省实现提质转型的“四大落点”——

  建设大基地。继续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到今年底,力争建成6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十二五”期间,全省建成1000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

  培育大产业。力争将蔬菜打造成千亿大产业,水稻产量升至全国前三位,马铃薯面积、产量达到全国第一,水果实现面积全国第二、产量第一,茶叶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二。

  打造大品牌。继续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着力引导“大凉山”、“大巴山”、“川藏高原”、“成都平原”、“四川泡菜”、“峨眉山茶”、“广元七绝”等区域品牌扩大规模,打造一批如竹叶青、吉香居等企业品牌。突出抓好“三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充实“川”字号品牌内涵。

  开拓大市场。加强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配套建设配送、产后存储、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建立农产品连锁、专卖等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展会平台,继续推进“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农餐对接”。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推荐和展示展销,提高营销效率。

  围绕这四大落点,我省还将在培育经营主体、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等一些关键环节上加速突破。其中,作为农村的主体,农民培训将成为重要一环。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通过对职业农民的培训,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运用,在集中开展科技培训的乡(镇)、村,旱育秧、旱育抛秧等技术的普及率及到位率达90%以上,农业生产成本下降1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达到50%以上,比开展培训前提高了5-6个百分点。

  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完善职业农民培训的相关配套机制,旨在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现代职业农民培育步伐,促进农民由培训技术操作者向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实现农民由农业生产主体向农业市场主体转变。

  为突出引领带动作用,每年我省将新增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个以上,力争“十二五”末达到2.5万个,培育省级示范社1000个,参与和带动农户的比重达到50%。而在延伸产业链条上,我省也将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超10亿元的30家,超100亿元的5家。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