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初榨or浸出 多种油混搭食用才健康

2012/12/26 11:52:21 来源:新京报

    橄榄油、米糠油等种类的孰好孰坏;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初榨油与非初榨油,大豆玉米油的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黄曲霉素超标油,食用油里塑化剂超标……每一次关于食用油的各种新闻,都牵扯大众关切。究竟这种甘油和各种脂肪酸所组成的甘油三酯混合物,是怎么加工而成的呢?

    ■ 工艺原理

    压榨与浸出通常同时使用

    金龙鱼公司公关部负责人李平在解释食用油的加工环节时说,物理压榨法和溶剂浸出法,是目前国内生产食用油最常用的两种加工方法,常常是被综合使用的,因为没有一种压榨法能将油彻底分离干净。

    经过物理压榨后,材料里的油脂需要用溶剂来提取,有些含油脂比例低的材料,如黄豆、米糠、玉米胚等,直接压榨很难出油,只能靠溶剂提取,这就是所谓的浸出法。

    这些溶剂包括正己烷、丁烷、六号溶剂油等,能很彻底地把油提取出来。同时,这些溶剂也都是特别容易挥发的东西,只要加热到不太高的温度,它们就蒸发了,冷凝收集起来还可以循环利用。留下的就是不容易挥发的植物油。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范志红说,浸出法提取的油内当然会有少量溶剂残留,但只要工艺得当,溶剂本身质量过关,加工过程本身监管严格,最后产品中的溶剂残留微乎其微,不会达到有害健康的程度。

    范志红说,其实大部分物理压榨法压榨出来的油脂也要经过脱胶、脱色、脱臭、脱酸等精炼处理,使用白陶土、硅藻土等过滤材料,如果这些材料质量较差,也可能引入重金属污染。

    ■ 误区释疑

    只吃一种油难保脂肪酸平衡

    很多消费者认为,橄榄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就只使用橄榄油。实际上,专家表示,烹调油中均含有各类脂肪酸,只是各自有不同的含量。人体摄入的脂肪酸只需达到两个平衡即可:一个是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1∶1,另外一个是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与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维持在1∶4-1∶6之间。

    其中,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橄榄油、茶籽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则以单不饱和脂肪为主;我们摄入的动物肉类则能提供饱和脂肪酸。橄榄油、花生油、葵花油、大豆油等含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而亚麻籽油、紫苏油等以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可见,经常食用一种烹调油并不能达到脂肪酸平衡,只有混合搭配多种油才能取得平衡。

    范志红推荐了三类食用油,可以配合不同烹饪方式"混搭"使用。一类是压榨型葵花籽油,可以用来做不大量冒油烟的炒菜和煮菜;第二类是菜籽油、米糠油和芝麻油,只适用于凉拌、蘸料,或者做汤时添加;第三类油是一些平日少见的坚果油和保健油,比如核桃油、杏仁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等,它们通常不经过精炼,保持了原料的香气和营养价值,但由于口味不是非常理想,主要作为保健油品来食用。

    适量食用脂肪对人体有益

    专家表示,摄入过多的油脂的确会造成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高发,但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动物油脂摄入较多导致的饱和脂肪酸超标,而适度的脂肪酸摄入,对人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比如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饱和脂肪酸可以对血脂产生影响,保护内脏,保持体温,还能让人保持一段时间的饱腹感。脂肪不是坏东西,关键是适量食用,按照上述原则搭配食用。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天烹饪用油摄入量在25克左右为宜。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潘波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