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财经报道 > 正文

雨润频遭“骗”质疑:借农业幌子搞资本运作

2013/3/14 11:55:59 来源:中国网

中国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令监管者意识到必须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化,尤其是全产业链管控,被认为是改变食品安全现状的有力抓手。

无论是中粮、雨润、双汇,还是新希望等,这些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都在探索“公司+农户”的模式。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正是基于现实,国家才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意在迅速壮大农业产业,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但是,必须警惕的是,这种产业政策和思路不能被“异化”,成为圈地和圈钱,乃至骗补的借口。

应该说,2007年雨润提出全产业链发展生猪养殖、屠宰和加工,是及时和必要的,以此冀望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生猪散养、屠宰的混乱格局。作为猪肉消费的大国,这甚或多少涉及“国家战略”。这就是当雨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生猪全产业链时,地方政府倾力支持的动因。

尤其是2009年颁布《食品安全法》后,地方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一责任人,更加注重对食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尤其是猪肉作为百姓的主要肉食消费品种,更是丝毫不敢大意。“雨润模式”在全国大行其道,有其深刻的背景。

5年的激进扩张,无论是雨润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该深刻反思这一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改变中国生猪饲养、屠宰及加工的散乱格局,绝非一朝一夕,也非权益之计。

现在,外界质疑雨润模式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打着农业的项目幌子,搞资本运作。或许雨润不承认,认为被误伤。但从之前雨润与地方政府签署的相关协议,以及巨额的政府补贴来看,很难逃脱类似嫌疑。

业界指出,“雨润模式”可以概括为:先是夸大投资计划,向政府申请高额补贴和配套资金,自己用少量投资便能建起新工厂;然后将低成本获得的土地资产,抵押给银行贷款,作为企业运转资金;而雨润将无偿获得的土地和资产计入利润,还可通过上市公司发行新股获益。

农业补贴不能成为盲目招商的附赠条件。雨润的运营模式之所以屡获成功,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绩冲动有很大关系。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偏爱大品牌、大项目,只要是知名企业进驻,都会想方设法出台优惠政策,而不管引进来的产业是否适合当地需要。

本该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补贴资金,在“雨润模式”下却变成过剩产能快速扩张的“助推器”,不仅没有达到带动农业的效果,反而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应该堵住一些地方滥用农业补贴的漏洞,把惠农政策用在“刀刃上”。

农业产业化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做好一段时间不赚钱的准备。农业补贴应该摒弃“短、平、快”项目,向上游环节,主要是养殖环节倾斜。长期研究农业产业化的专家指出,我国一批乳品企业没有养牛场,肉制品企业没有养猪基地,农业产业发展本末倒置,其根本的原因是,逐利资本更愿意进入“短、平、快”的农业产业链下游,建工厂、打广告,做营销、抢市场,而忽视源头的养殖,追求低成本的快速扩张。即便有一些企业介入了上游的养殖环节,在赚快钱的心态驱使下,不愿意过多投入,不原意长期坚守。有的甚至以此为幌子,行圈地和骗补之实。

这种模式下,大企业不愿进入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难以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和产业良性发展。而各地的政府补贴资金重在扶持加工项目,助长了这一势头。

在雨润14个全国加工基地中,其养殖基地有多少?在其2012年4845万头生猪屠宰产能中,其实际屠宰量多少,自己养殖的多少?雨润应该回应外界的关切和期待,回答其在农业产化中的作用和决心。(中国网财经中心)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