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专家称“十二五”重金属污染防治难度大

2013/5/14 11:47:13 来源:财新网

  【财新网】(实习记者 黄金)近年来“砷毒”“血铅”“镉米”等事件频发,使得重金属污染成为最受关注的公共事件之一。2011年2月18日,《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由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首个获批的“十二五”规划。

  5月13日,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在2013中国环博会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到2012年为止,各项工作推动较有力,但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任务难度很大。

  吴舜泽介绍,排放量方面,2011年全国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略有下降,其中铅和总铬排放量下降明显,而汞、镉、砷排放量有所上升。2012年铅、总铬持续下降,镉排放量开始下降。

  环境质量方面,各地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均值未出现超标现象,但个别断面的监测频次有超标现象,少数地区存在地表水国控断面重点重金属污染物超标现象。

  项目完成方面,2011、2012年全国共完成重点项目1126个,占全国总规划的2689个重点项目总数的42%,项目进度与时间进度基本匹配,其中淘汰项目525个。

  在吴舜泽看来,项目进展有喜有忧,“需要注意的是,项目一半是直接淘汰的,实质性的治理和修复工程进展不太好。大量的项目还在开工过程中,超期验收的情况较多,国家

4452个重点企业,大概只完成了30%左右。”

  环境风险方面,2011、2012年各省市共发生涉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20起,其中血铅比例较大。部分省份存在新上项目向非重点区域转移、落后产能向中西部转移的现象。

  吴舜泽透露,在“十二五”期间,将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五次考核,分别从排放量、环境质量(水源地、地表水和大气质量)、重点项目、环境管理和风险防范(主要指涉重金属环境事件发生频次)五大块进行,考核结果会以简报形式在适当时间与公众见面。

  他认为,目前虽然项目进度符合预期,但宏观产能仍然难以控制。从数据上看,淘汰项目多、数量大,但实际上产能还在增加。

  “总体来看重金属排放增量压力仍然较大。尤其在宏观管理比较薄弱的行业,如皮革、电镀业,小企业多,产能调控落地困难。”吴舜泽认为,大量游离于工业部和环保部监管之外的企业,是环境风险高发的原因。

  以血铅事件为例,去年中国关停了60-70%铅酸蓄电池企业,但奇怪的是,从产量上来看,整个产业变化不大。

  “这个挺有意思,要么数据有问题,要么关停的企业本身就不从事生产,或者在监管体系之外。所以我自己也在反思,是不是宏观产能淘汰预期性不够,产业政策的预见性不够?”吴舜泽表示,产能和产量的双控非常重要,如果是宏观产能不断增加,想要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形势有好转就不可能。

  2007年5月,中国启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首次对中国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详细调查,涵盖了水体、大气和土壤。这为《规划》提供了降低排放量的“2007年基准线”。

  普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废水中铅、汞、镉、铬、砷等五种重金属产生量为2.54万吨,排放量近900万吨。大气中上述五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约9500吨。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含上述五种重金属的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690万吨。

  而根据《规划》要求,到2015年,重点区域铅、汞、铬、镉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要比2007年削减15%。要完成削减15%的指标,除了淘汰落后项目、提高生产工艺,还有相当一部分要转移为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

  据环保部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副主任胡华龙介绍,在危险废物处理产业中,第一大产业即为含重金属的危废处理。而重金属固废与土壤直接关联,是当前的难点。

  “十二五”规划侧重点之一即是控制“多、小、散、乱”企业,稳定企业排放水平。但即便淘汰重复建设的小规模企业,众多分布在县、乡、镇一级的企业依然无法有效处理危废品。

  以铅酸蓄电池行业为例,铅酸电池企业主要分布在浙、皖、粤一带,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统计,拥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近2000家,没有许可证的不计其数。而在县一级的危废处理设施基本空白。

  对此,胡龙华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危废处理的许可证审批将逐级下放,逐渐从国家下放到省市一级,以改善当前局面。■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