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深圳26人吃鲐鱼遭中毒 鱼的这些部位千万不能吃

2013/8/20 10:31:13 来源:深圳新闻网

  夏日吃鱼注意风险

  深圳市一职工食堂怀疑因进食不新鲜的鲐鱼(池鱼)引起食物中毒,中毒人数达26人。截至8月16日凌晨2时,所有病人已经无恙出院。  

  8月15日,深圳市一职工食堂怀疑因进食不新鲜的鲐鱼(池鱼)引起食物中毒,中毒人数达26人。据记者了解到,鱼类引起组胺中毒是指由于食用含 有一定数量组胺的某些鱼类而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病人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脸红、头晕、头痛、心跳加快、脉快,部分病人出现胸闷症状,截至8月16日凌晨2 时,所有病人已经无恙出院。

  什么鱼类会引起组胺中毒呢?

  据介绍,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鱼(俗称鲐巴鱼、池鱼)、金枪鱼、鲣鱼、秋刀鱼、鲭鱼、沙丁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当这类鱼贮存不当,鱼不新鲜时, 尤其是捕获后的一段时间,细菌会把鱼类中组氨酸转变成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进食后便使人产生过敏性中毒。食用不新鲜或腐败的鲐鱼等青皮红肉鱼类可 引起中毒。腌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的不透,含组胺较多,食后也可引起中毒。

  市疾控部门表示,组胺中毒在深圳时有发生,是深圳市最常见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仅2011年深圳市就发生过3起组胺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多发生在夏 秋季,在温度15~37℃、有氧、弱酸性(PH值6.0~6.2)和渗透压不高(盐分含量3%~5%)的条件下,组氨酸易于分解形成组胺引起中毒。

  据了解,组胺中毒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病人在食鱼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眼结 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有时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可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大多在1~2 日内恢复健康。

  如何预防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一是尽量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 二是鱼类食品必须在冷冻条件下贮藏和运输,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或以下,冷藏鱼类则贮存在-18℃或以下。 三是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在烹调前可采取一些去毒措施。首先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然后将鱼切成两半后以冷水浸泡几个小时。在 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尽量避免食用这类鱼。此外,服用一些药物如降压药、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等的患者不 宜食用含组氨酸多的上述海鱼。

  为防止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疾控部门提醒消费者及餐饮企业的加工人员,需选购加工新鲜的海产鱼,慎防组胺引起的食物中毒。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