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农村岂能沦为“山寨产品”主销地

2014/2/8 12:56:01 来源:法制日报

  春节假期,记者到湖南湘南一乡村过年,在感受乡村难得的热闹和欢愉的同时,也耳闻目睹了一些尴尬现象。其中,最让人闹心的是,村民们在购置年货过程中普遍遇到了一些“山寨产品”甚至假冒伪劣产品,出现了有钱难买真货的困境。

  在广东深圳从事文化传播工作的君平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大家在外面赚了钱,修了房子,铺了公路,物质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老家给我们的感觉还是有些落后。

  君平说,他是腊月二十九回到老家湘南的。因为太匆忙了没有买什么东西,原以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年货,结果发现老家市场上销售的年货,不少是“山寨”货,一些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

  君平告诉记者,他在很多商店和路边摊贩处看到,今年市场上流行一种红色大礼包。不过,这些大礼包可谓是五花八门,上面印着和“旺旺”相似的牌子,如“旺一旺”、“旺e旺”。打开一看,里面大多是一些薯片等膨化食品,吃起来有一股浓浓的糖精味。另外,一些雪米饼初看起来似乎都是旺旺集团的,走近一看才发现是其他牌子的,只是其字体、图形都和旺旺雪米饼高度相似。更为搞笑的是,一些饮料上要么赫然写着“营养怏线”,要么写着“营养大快线”,真的是稍不注意,就会买错。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人都遭遇了和君平一样的尴尬,对农村“山寨产品”的泛滥颇有微词。

  记者认为,“山寨商品”的存在本身就是市场发育不完善的结果,而“山寨商品”背后存在的巨大安全隐患,则是山寨现象最大的问题所在。“山寨食品”在农村的泛滥,最大的原因在于农村点多面广,监管人员少,容易形成监管盲区。此外,基层执法部门对“山寨食品”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管理不严;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都在管,没能形成合力,导致形成监管真空。而另一方面,一些奸商之所以敢在农村这么干,也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是监管的盲区。

  无论是雪米饼、薯片,还是饮料,其主要消费人群都是正在长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差的小孩。为更有效地维护这个群体的身心健康,记者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建立起严格的问责制度和追惩机制,从源头上堵截这些山寨、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市场。富裕起来的农村,绝不应该沦为“山寨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销售、消费的重灾区。

  □ 法制日报记者 阮占江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