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财经报道 > 正文

肉价降至三年最低 频繁“蹦极”为哪般?

2014/4/22 11:25:29 来源:西部在线

肉价跌跌不休,养猪业迎3年来最重亏损年——眼下,黑龙江、河南、山东等养殖大省的农户叫苦不迭,一些地区卖一头猪就赔300多元。

“猪周期”是个老话题。在经历了前年的大涨后,生猪行业缘何屡坐“过山车”?猪肉价格怎样才能走出暴涨暴跌的怪圈?

近10年来,我国猪肉价格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周期,其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周而复始,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根据2013年数据,全年生猪出栏7.15亿头,这是历史没有过的,当年母猪存栏量也达到了近5000万头。”河南新大牧业公司总经理李常青表示,“瘦肉精”事件之后,养殖结构和以前大大不同。五六年前,规模化养殖场年出栏1万多头猪就很不错了。现在很多规模场的年出栏量都增至五六万头,仅生猪养殖业内的上市公司都已经有几十家。

尽管如此,小规模的养殖户仍大量存在。据望奎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高中奎介绍,“猪周期”一般是3至4年,但从2012年开始,连续两年在大周期内出现了小周期,使一些养猪户对市场价格走势判断失误。

由于养猪户的徘徊、观望和期盼,特别是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致使一些养殖户盲目购进仔猪,生猪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新的上升周期来临缓慢。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猪粮比价为4.79∶1,连续12周低于盈亏平衡点(6∶1)。这意味着,鉴于猪行业的持续亏损,有关部门会根据市场行情,启动猪肉收储等调控预案,稳定生猪价格。

但业内人士认为,收储量较小,加之生猪产能依然偏高,未来几个月是消费淡季,预计生猪价格将继续低位运行。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业处在一个历史的关键点上。如果把握好,将有利于养猪业整体的升级转型。猪价要走出暴涨暴跌的怪圈,需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对生产和消费给予调节。

目前生猪生产调控有一个特点,就是猪价跌了,就收储,发放养殖和防疫补贴;肉价上涨就开始投放储备肉,平抑价格。中国畜牧协会有关专家表示,这种调控对短期内平抑猪肉价格起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生猪产业内在调整和升级转型的进程。

多位业内人士反映,有的企业为多获得养猪的扶持补贴,会在母猪或存栏生猪数字上做文章,这也会对正常的市场预期带来误判。

李常青等建议:“当前政府要做的,不是头疼医头,而是需要对整个养猪产业进行顶层设计,要利用生猪价格‘阵痛期’,加强食品生产、安全、环保等多方面的制度设计,倒逼产业一体化、规模化、标准化升级。”

此轮调整过后,生猪养殖将进入“微利时代”,过去出栏一头猪挣几百块钱的日子将一去不返,整个行业的发展会趋于稳定。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不断加强并完善生猪价格预警也是减少猪贱伤农的必要措施。现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都有供求信息发布网站,但没有实现共享整合,对养猪的农民起不到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